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掛牌成立。北京轄區內甚至更大范圍內的金融投資者有了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專業法院。
“司法機關已成為保障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和市場安全運行的重要力量。”同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北京金融法院調研后的座談會上表示。
從2020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設立北京金融法院的方案》,到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掛牌成立,用時79天。2018年設立的上海金融法院是我國第一家金融法院,北京金融法院是第二家。
北京是國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業是首都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2020年北京市金融機構資產總量超過150萬億元,占全國一半以上。目前,在京注冊的法人金融機構達到832家。
設立北京金融法院,是進一步優化金融審判資源配置的需要,是推動金融業深度融入國際市場的需要,是提升金融案件審判專業化水平、促進法律適用統一的需要,更是不斷完善金融治理和監管制度體系、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需要。
概括來講,北京金融法院管轄北京市轄區內的包括證券、期貨交易、營業信托、保險等金融民商事糾紛等;與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相關的民商事等案件;涉外證券、金融等訴訟、民商事案件。
在金融創新、國際合作的過程中,大量疑難、復雜、新類型金融糾紛將不可避免地進入訴訟領域。這些訴訟糾紛,歸根結底就是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的問題,自然人、金融機構都可以理解為不同角色的投資人。形成這個共識之后,金融司法實踐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朝前走。
大家都知道,盡管監管層多年來都將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但在退市常態化的政策背景下,仍亟須強化投資者維權的司法保障。例如,在回應康得新退市過程中如何保護中小投資者時,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擲地有聲:證監會積極支持康得新投資者通過單獨訴訟、共同訴訟、申請適用示范判決機制、普通代表人訴訟及特別代表人訴訟等司法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投資者保護機構可以依法適時啟動證券糾紛特別代表人訴訟,并提供其他相應法律服務。
經過多年努力,投資者維權的法治環境已經初步形成,標志有二:
一是新版證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發布實施,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制度規則落地生根,證券投資者保護體系和民事賠償機制進一步健全。
二是京滬兩地金融法院的先后成立為投資者保護工作畫上了一個重重的感嘆號,是我國金融司法實踐的重要成果。
對投資者來說,一旦進入司法程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行為也就到了最高層級。所以,我們說,金融法院的成立以及其他投資者維權的司法制度安排,共同構成了對投資者負責到底的法治環境。(閻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