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險企發布公告稱,擬通過發債或增資的方式補充資本。例如,9月8日,紫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紫金財險”)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融資56.35億元,增資后總股本為60億股;天茂集團9月4日發布公告稱,擬發行不超過6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保險公司補充資本總金額(包括已發布資本補充計劃但尚待實施的)已將近700億元。其中,發債險企數量達11家,發債總額約580億元;股東增資的險企有10家,增資總額116億元;兩種方式的融資總額達696億元。從實施主體數量上看,二者不相上下,但從資本補充規模上看,發債融資規模明顯大于股東增資規模,無論是發債險企數量還是融資額,今年以來截至目前都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險資補充資本的需求較大,主要是為了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以獲得更大的業務拓展空間,以及提升其在權益市場的投資比例。
大型險企融資青睞發債
今年以來,多家險企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債“補血”,其中,不乏大額資本補充。例如,天茂集團9月4日發布公告稱,其收到中國人民銀行批復,同意其子公司國華人壽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不超過6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在2020年8月27日至2022年8月26日的有效期內可自主選擇分期發行時間。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1家險企發行資本補充債,發債總額達580億元,單家企業發債規模都較大。例如,今年,平安人壽發行資本補充債200億元,居融資規模之首;其次是新華保險,發債100億元;人保財險和中郵保險分別發債80億元和60億元。同時,農銀人壽、民生人壽、長城人壽、中華聯合人壽、光大永明人壽,以及中英人壽今年都發行了資本補充債券,已發行總規模達520億元,加上國華人壽的發債計劃,融資總額約為580億元。
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壽險業進一步回歸保險保障功能,財險業的非車險業務發展更快,所以資本的需求在增加。通過發債的方式補充資本金,不會影響險企的股權結構,發行數額的靈活性和時效性更好,能吸引更廣泛的金融資金投資。因此,近年來,險企尤其是大型險企青睞通過發債的方式進行資本補充。
某頭部券商保險研究員對記者表示,對險企來說,發行資本補充債是比較好的選擇,其流動性好,發行速度快。同時,在利率下行周期,部分險企會采取發行新債置換舊債,以降低負債成本。
增資常伴隨股權變更
除了發債,今年,多家險企還通過股東增資的方式壯大資本實力。部分險企增資由原股東出資,股權未發生變更,同時,多家險企在股東增資的同時,也伴隨著股權的變更。
例如,9月8日,紫金財險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融資56.35億元。其在原有25億股股本的基礎上,擬按每股1.61元的價格向7家投資者增發股份35億股,融資金額56.35億元,其中35億元計入注冊資本,21.35億元計入資本公積。此次增資計劃將新增3家股東,分別是云南合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金財投資有限公司和南京市建鄴區高新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增資后,該公司總股本將擴大為60億股。
如果增資計劃順利進行,增資后紫金財險的股權關系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增資后,該公司的股東將從以前的40家增至43家。原有第一大股東江蘇省國信集團的持股比例從16.6%上升至21.50%;云南合和的持股比例也為21.50%,將和江蘇國信成為并列第一大股東,江蘇金財投資將成為新晉第二大股東;原有的其他股東增資后有的持股不變,有的則被稀釋。
安心財產保險近日發布公告稱,為滿足業務發展和償付能力需求,根據其當前的經營狀況及業務發展規劃,擬引進新的投資人正大制藥(青島)有限公司進行增資,擬增加注冊資本2.15億元,增資后其注冊資本將增加至15億元。
此前,泰山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泰山財險”)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方式實現增資擴股,德國安顧集團通過其保險子公司斥資8.82億元,獲得泰山保險24.9%的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上述券商保險研究員表示,與發債相比,股東增資要經過股東大會、監管層審批等一系列流程,一般耗時較長,同時,隨著監管部門對股東資質和資金的穿透式監管,保險公司股東的準入門檻明顯提高,近兩年,多家險企股東資格被撤銷就是例子。從實際案例來看,今年,險企增資規模明顯小于發債規模,實施主體也多以中小險企為主。
此外,從險企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情況來看,銀保監會近期召開的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工作會議指出,今年第二季度,保險業償付能力充足率小幅下滑,仍保持在合理區間。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較大,保險業實現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面臨不少困難,風險防控任務較重。
從未來趨勢上看,王向楠認為,目前,險企的盈利水平尚未出現明顯改觀,同時,市場的流行性預期較好,因此,險企發債和增資預計仍然會維持在較高水平。(冷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