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部基金公司新發產品動輒吸金百億的同時,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卻無人問津。數據顯示,今年新發基金市場,冰火兩重天的格局延續,來自頭部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占絕大部分比例,馬太效應愈加顯著。
50億以上新基金
募資額占比近六成
據統計顯示,截至目前,今年以來共成立近900只新基金,合計募資規模超1.84萬億元。其中,有100只新基金發行規模在50億以上,合計募資金額超1.1萬億元,占總募資額近六成;有23只新基金發行規模超百億,合計募資金額超3700億元,占總募資額逾二成。
值得一提的是,50億以上權益新基金共有68只,主要集中在28家基金公司,其中超百億的21只權益新基金集中在12家基金公司。這些公司清一色為綜合實力較強或主動管理能力較強的大中型基金公司。
具體來看,匯添富基金成為今年名副其實的“爆款基金王”,有6只權益新基金募集規模超百億,合計募資規模超100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該公司主動權益資產規模已躍居行業第三;易方達基金旗下除2只百億基金,還有6只在50億以上,上述8只權益新基金合計募資額超850億元,該公司主動權益資產規模已躍居行業之首;鵬華基金旗下除了鵬華匠心精選這只百億基金外,還有3只50億元以上,合計募資規模超580億元。
南方基金旗下有3只50億以上權益新基金,其中2只超百億,合計募資金額約480億;交銀施羅德除了有1只百億基金,還有4只50億以上權益新基金,合計募資額超400億元;廣發基金除了1只百億基金,還有3只50億以上權益新基金,合計募資額也超400億。
此外,富國基金、華夏、華安、工銀瑞信、平安、景順長城、嘉實、銀華、泓德等公司旗下均有多只50億以上爆款權益新基金。
多家中小基金公司
產品無人問津
不過,在頭部基金公司新發產品動輒吸金百億的同時,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卻無人問津。據了解,不少中小基金公司年內即便有新產品成立,但不僅數量少,募集規模也普遍不大,更有公司出現募集失敗的情況。
比如永贏競爭力精選、華潤元大價值優選、明亞價值長青、博遠博銳等募集規模均不足1億元。國融基金年內唯一新發一只主動權益類基金國融融鑫,最終募集失敗。
另據記者粗略統計,年內有125家公司已發行新產品,這意味著在我國144家境內公募基金管理人中,還有近20家公司年內“顆粒無收”。
平安證券賈志表示,基金公司整體集中度較高,規模分化明顯。據平安證券報告顯示,截至二季度末,頭部公司規模占市場總規模比重較大,排名前30的公司合計規模占78.76%,前50 的公司合計規模占90.94%。在管理主動權益類基金的139家公司中,1000 億以上的公司為9家,數量占比不到7%,但規模幾乎占據半壁江山;而總規模不到100億的公司共87家,數量占比超過六成,但規模占比不足兩成。
某業內人士表示,最近幾年基金頭部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市場份額越來越向頭部基金公司聚攏,新基金公司越來越難。“像今年前幾個月的爆款基金,都是資源越來越向頭部基金公司集中。雖然可能會出現一些走特色道路的小而美基金公司,但頭部趨勢很難扭轉。”
另一位業內資深人士也表示,無論新基金公司的股東背景是誰,想要逆襲太難,在沒有其他特殊資源加持的情況下,基本很難做大。目前來看,如睿遠等擁有多位知名投資老將、并實現核心投研人員個人持股的新基金公司才有可能“超車”。(記者 孫曉輝)
關鍵詞: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