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伏產業傳出好消息。
中國光伏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在“光伏行業2020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表示,在競價、平價等項目驅動下,國內光伏市場將實現恢復性增長,今年四季度有望迎來裝機高峰。
受此消息影響,7月28日,光伏板塊個股大漲,海南發展一字漲停,漲幅10.04%;光電股份漲6.73%,格林美漲6.09%,振江股份漲5.62%,十余股漲幅超4%。此前的27日,慈星股份、愛康科技、億晶光電漲停,漲幅分別達10.10%、 2.2%和 9.87%。
同期,青島一家光伏企業開啟申購,科創板又迎一員新兵。
7月27日,青島高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高測股份)開放網上申購,代碼787556,發行價格14.41元/股。27日晚間,高測股份公告稱,網上最終發行數量為1537.5萬股,占扣除最終戰略配售數量后發行數量40%,最終中簽率為0.03289066%。
據時代財經了解,高測股份此次IPO擬發行4046.29萬股,募集資金6億元,用于高精密數控裝備產業化項目、金剛線產業化項目、研發技術中心擴建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今年6月,上交所通過了高測股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隨后便開始了緊鑼密鼓的上市問詢。7月8日,上交所批復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注冊申請。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能源產業越來越重視,站在“風口”的相關企業也一路向資本市場擴張,高測股份可視為其中的代表。
7月28日,智匯光伏創始人王淑娟對時代財經表示,相比于江浙、云南、新疆等地,青島的光伏產業發展優勢并不明顯,高測股份這家公司也沒有明顯的影響力,目前行業的頭部企業集中于央企和地方國企,原因是資金回籠效率更高,使得企業發展現金流較為充裕,民營企業生存有一定難度,其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補貼拖欠和資金壓力。
此前,領航智庫研究員王秀強向時代財經分析稱,光伏企業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技術進步是核心,能夠在技術上實現突破的企業極少,如何控制硅片生產成本、洞悉國內外需求也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另外政策風向的影響也不能忽視。
光伏產業“靠天吃飯”,但高測股份在科創板市場似乎算不上一位準備充足的選手,從財務狀況分析,其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上市能否成為改變命運的選擇?
“四座大山”
據時代財經了解,高測股份成立于2006年,主要從事高硬脆材料切割設備和切割耗材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應用于光伏行業硅片制造環節。
2015年11月16日,高測股份在新三板掛牌。闖關科創板之前,高測股份去年3月28日曾在新三板市場通過公開發行股票進行募資,發行價格為每股16.11元,最終募得金額1.5億元,由濰坊善美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全部認購。
從高測股份近年來的財報信息判斷,這家光伏硅片制造企業的成績并不樂觀。
記者查閱財報得知,2020年第一季度高測股份實現營收2.16億元,歸母凈利潤3597.05萬元,同比上升353.53%,但2019年上半年高測股份營業收入僅為1.67億元,同比下降40.7%,營收只占2018年整年業績的27.56%。同時,其2019年的凈利潤為-2594.68萬元,這也是報告期內首次出現虧損。
在此之前的2016年-2018年,高測股份實現營收分別為1.47億元、4.25億元、6.07億元,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588.87萬元、4203.90萬元、5324.92萬元。可以看出, 2016至2018年間高測股份的營收與凈利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0%。2019年業績突然下滑是為何?高測股份稱,去年的虧損主要是受光伏行業“531光伏新政”影響,公司下游客戶2018年下半年擴產計劃存在延遲或取消情形,進而使得公司2018年末光伏切割設備類產品在手未執行合同金額不足4000萬元,導致2019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滑。
據悉,“531光伏新政”指的是2018年5月31日三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其中對于規模、補貼、電價等方面都進行了調整。這一新政出臺以后,業內蔓延著強烈的悲觀情緒,有分析師指出,這一調整致使經濟損失達上萬億元,對250萬人的就業造成影響。
新政出臺,對企業的影響肉眼可見,但除了大環境因素造成的營收不理想,高測股份的毛利率也在滑坡。2016~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高測股份主營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38.86%、41.92%、38.40%、30.40%。可以看出,從2017年以來其毛利率就處于持續下降中,2019年上半年的降幅更是高達9個百分點。
王秀強向時代財經分析,光伏企業想要擴充產能,除了研發能力要跟上以外,現金流是否充裕、健康也關乎其生死。業內人士也指出,毛利率日趨走低,一定程度上說明高測股份的盈利能力正在走下坡路,而這極大程度上也是造成其營收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營收毛利雙難題背后,高測股份還不得不面對應收賬款和資產負債率高居不下的困境。
由于光伏行業下游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使得高測股份的客戶集中度較高,影響體現在應收賬款的連年上升。
2017-2019年,高測股份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分別為2.25億元、3.56億元、4.68億元,分別占營業收入的52.89%、58.67%、65.47%。同期,高測股份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1.52億元、2.56億元、3.2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35.83%、41.48%、44.75%。
對此,高測股份向投資者提示,未來隨著公司業務規模的擴大,應收賬款有可能進一步增加。如果應收賬款不能及時足額回收甚至不能回收,或將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經營性現金流等產生不利影響。
2016~ 2019年上半年,高測股份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5.43%、68.75%、69.07%、64.1%,相比于同行業可比公司,高測股份的資產負債率高出平均值30個百分點。對應高負債率,高測股份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卻遠遠低于同行,說明其償債能力不足。
業內分析指出,除了較大的償債風險之外,低流動比也會使其在對外融資中處于不利地位,融資成本增大。
以此看來,高測股份在經營上面臨著諸多挑戰,上市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
記者查詢相關平臺信息得知,高測股份歷史上還涉及多條司法訴訟,其中包括7條買賣合同糾紛,5條承攬合同糾紛,3條侵權責任糾紛,2條合同糾紛,1條信用證糾紛,1條其他糾紛,1條勞動爭議,1條票據糾紛。
風口上的光伏產業
招股書披露,高測股份目前以光伏切割設備和光伏切割耗材為兩大主營業務,光伏切割設備在2016~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所占營收比例分別為56.9%、62.43%、57.58%和33.38%;光伏切割耗材在同樣時間內所占比例分別為10.02%、27.09%、35.47%和56.84%。據了解,光伏產業鏈可分為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光伏發電系統五個環節。硅料、硅片等基礎產品的生產制造屬于光伏產業上游,光伏電池片和組件等關鍵產品屬于產業鏈中游部分,光伏發電系統應用屬于下游環節。高測股份正是屬于產業上游,因此,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直接影響到其市場規模。
王淑娟對時代財經表示,光伏產業的發展具有集群效應,新疆、云南等地的土地資源較為豐富,電力和人力成本低,這都是當地產能得以擴大的重要原因。江浙地區則偏向于原料采購優勢,如隆基、晶科等大企業都集中在這些地方。
技術方面,高測股份稱,目前公司在光伏硅片領域已建立形成包括 3 項核心支撐技術及 16 項核心應用技術的技術體系,旗下有3家直接或間接控股的子公司。
記者查詢得知,2013 年以來,在光伏發電成本下降驅動以及標桿電價政策正式推出等因素推動下,我國已逐步成為全球重要的光伏市場之一。
2013 年,我國新增裝機容量 10.95GW,首次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應用市場,此后持續保持高基數下的穩定增長趨勢,雖然 2018 年受“531 光伏新政”影響,新增裝機規模同比下滑 16.6%,但仍達到 44.3GW,并連續 6 年位居全球第一。截至 2018 年底,我國光伏累計裝機量達到 174GW,穩居全球首位。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發布的《全球能源轉型:2050 路線圖(2019 年版)》(以下簡稱“2050 路線圖”)的數據預測,2050年全球光伏裝機量將達到 8,519GW,風電裝機 6,044GW,光伏和風電將占到全球電力裝機的 73%。以此來看,全球能源轉型正在為相關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王淑娟認為,光伏產業下半年可能會迎來火爆的行情,一是幾家廠商發生生產事故,使得供應鏈非常緊張,其次是硅片生產的利潤一直不高,許多二三線企業被迫退出市場,接下來是頭部企業的競爭,通過調價、技術攻破等方式搶占份額。
對于高測股份來說,能否跟著一起“吃肉”?
業內人士分析稱,高測股份在光伏產業已深耕多年,上市后的增長空間將有可能得到提升,國內的光伏巨頭隆基股份可作為參考,后者于2012年在A股登陸后,如今的市值已高達2000億元,相比上市之初的60億元,增長了不止30倍。
但同時也有不看好的聲音。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高測股份雖然有成長空間,但從目前的經營狀況來看壓力不小,光伏行業的壟斷性特征明顯,要打過巨頭的難度非常大,能否借上市的東風躋身頭部,還有待觀察。(蘭爍)
關鍵詞: 高測股份中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