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國內疫情形勢向好,餐飲企業(yè)陸續(xù)“開灶”。不過,與疫情前相比,部分餐飲門店悄悄上調了菜品價格,其中海底撈的提價行為尤其惹人注目。據媒體報道,4月5日起,海底撈北京門店開放堂食,菜品漲價6%。一名網友對其菜價變化的描述更為直觀:“血旺半份從16元漲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米飯7塊錢一碗……”
餐飲企業(yè)“報復性漲價”自砸“口碑”
將海底撈菜品的價格與超市食材的售價對比,價格上漲得無疑有些“夸張”。即便跟疫情之前的菜品價格對比,也有大幅上漲。從這個角度看,海底撈確有“報復性漲價”的嫌疑。無怪乎網友批評海底撈趁疫情“割韭菜”“砸口碑”。
面對疫情,不單是企業(yè)實體,整個社會都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店鋪關門歇業(yè),民眾禁足家中,經濟社會陷入幾乎完全停滯的狀態(tài),你經濟實體固然背負因門面房租、資金、產品積壓的成本壓力,而百姓也會因經濟活動的停滯造成家庭收入的減少。可以說,大家都不容易,大家都蒙受損失。餐飲巨頭復工復產伊始,就迫不及待地祭起提價、漲價的手段,無異于讓消費者的經濟壓力“雪上加霜”,這絕非危言聳聽。
漲價不應是餐飲企業(yè)復工復產的第一選擇
漸漸恢復生復產的商戶,本當懷感恩之心,以更加實惠的價格、更為優(yōu)質的服務,贏取消費者的回歸,重建消費者的消費信心,重塑企業(yè)與消費者之間齒唇相依、相輔相成的良性互動關系。不成想,商戶元氣尚未完全恢復,消費者信心還未完全建立,商戶就急著調整價格,增加消費者消費成本,以轉嫁實體經濟壓力,這不僅很低級、太赤裸,也不應該是餐飲巨頭復工復產的第一選擇。
市場環(huán)境下,消費者有著更多的消費選擇,也有更強的消費理性。若商戶無視公眾的消費心理、實際利益,實施赤裸裸的、轉嫁經濟壓力式的漲價,必然會激起部分消費者的反感,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必然是:商戶得不償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為了撈回損失,飯館各顯神通,漲價已成普遍趨勢。雖然應該遵循市場規(guī)律,但漲價也非餐飲業(yè)唯一出路。首先,面對受到重創(chuàng)的餐飲行業(yè),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相繼出臺多項政策,通過對行業(yè)企業(yè)加強信貸、減免稅費、免交緩交社保等方式,緩解行業(yè)壓力;多家銀行雪中送炭,向餐飲企業(yè)提供融資支持,解其燃眉之急。這些金融幫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為餐飲企業(yè)挽回了部分經濟損失,有利于尋求餐飲行業(yè)和資本市場的雙贏。
餐飲業(yè)要自救需瞄準消費者新需求
當務之急,不是批評商家“報復性漲價”,不能與群眾“共克時艱”,而是防止商家陷入“漲價死,不漲價也死”的惡性循環(huán)。商家漲價太高,容易澆滅消費熱情,沒有經營收入,只能關門歇業(yè);不漲價則虧本經營,難以持久,最終也只能關門歇業(yè)。相關部門應當盡快梳理漲價背后的邏輯,拿出切實有效的辦法,幫助商家緩解經營壓力,避免產生消費者與商家“雙輸”的局面。
最根本的,餐飲業(yè)還是瞄準消費者新的需求。疫情改變了消費者的就餐習慣,其實也給餐飲業(yè)帶來了新的生機。在危機中尋找商機,才是餐企應對疫情的正確方式。比如有的餐企順應“零接觸餐飲配送”新消費趨勢,上馬新品外賣、半成品出售、原材料配送等業(yè)務,加快線上線下融合升級。這些自救方式,比漲價更受消費者歡迎,在撈損失的同時,也撈了一把人氣。
微言大義:
@寶藏男女:本來疫情嚴重時就不能出門掙錢,現在啥東西還都漲價,作為消費者我肯定是不會去了。
@Fuma2019:這可能是關門前的最后一搏。
@兔兔獨角仙:漲價能理解,這幾個月沒有營業(yè)收入還得交各種費用,做生意好難。
@可可豆粥:你可以漲,我也可以不去!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疫情發(fā)生以來,餐飲行業(yè)受到很大沖擊。復工復產后,餐飲企業(yè)的部分自救行為可以理解。不過堂食剛剛放開就漲價,且漲幅較大,消費者難免一時無法接受。餐飲行業(yè)競爭激烈,品牌形象尤為重要,要想長遠地發(fā)展下去,關鍵還是要瞄準消費者的新需求,建立更好的盈利模式,以高品質服務贏得消費者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