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4日)有媒體報道說,在國家衛健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專家對普通公眾在疫情中的心理調節問題發表意見稱,人們要觀察自身情況,防止焦慮情緒的產生。在當前疫情尚處發展階段,不定因素仍多,阻斷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沒有取得決定性進展的時候,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平時情緒易變、心理敏感的人產生某種焦慮心理,應在預料之中。對這部分人,應多加關注,對其中焦慮心理嚴重者,也應適時進行心理干預,防止由此產生其他社會問題。
今天也另有媒體報道援引《英國醫學雜志》于上月24日發表的文章稱,當下實施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城市強制隔離,一方面帶來了流行病學上的益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會心理方面的損失。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續的情況下,被隔離的人也會像歷史上其他大規模傳染病一樣,要經歷慌亂、恐懼之后方才可達到理性等一系列心理變化。
正像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的專家所說,在疫情發展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一些人容易產生心理波動,尤其是那些恰巧患上感冒、發燒并帶有咳嗽癥狀的人,就更是容易產生懷疑和焦慮情緒。一般性的緊張焦慮,是人們應對客觀環境變化的生理反應和心理保護機制,不需外部干預即可平復,并隨著對環境的適應和應對經驗的增加而逐漸減緩、平復乃至消失。應激反應強烈者,則會產生較強烈的生理反應,甚至外化為強烈的反環境行為。此時就必須實施外部心理干預措施。
春節期間,常常是人們免疫力相對低下的時期。熬夜、暴飲暴食、酗酒、無暇鍛煉,將慣常的生活節奏完全打亂……人體抵抗力下降的結果,最常見、最容易導致的結果就是頭疼腦熱、感冒發燒、鼻塞咳嗽。如果在往常,人們大都不將這些癥狀太當回事,吃點日常備用藥,甚至連藥也不吃,而是睡上一大覺,就能大大緩解癥狀,“挺”到病除。在往年,春節假期過后,辦公室同事之間,感冒發燒、鼻塞咳嗽的人帶病按時出工的并不罕見,人們也大都不以為意。這種個人和公共衛生常識及其行為背景,是今天城市以及人群隔離的部分原因。
新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癥狀,恰好與普通感冒發燒的癥狀相似。而正是這個相似,不僅讓只是患上了普通感冒發燒的人心有疑惑進而焦慮,也讓身邊親朋好友深感恐慌進而緊張,更會讓防疫抗疫人員對癥履責,對號到人。疫情發展期的這種人際互動關系,使得緊張氛圍不止局限于那些有感冒發燒癥狀的人,也會波及到周圍與其有接觸交流的人身上。在特定環境中,這種互動關系又會使相當多的人“諱疾忌醫”,不敢求醫問藥,由此導致病情和心理負擔加重,更易使其中真正感染者“潛伏”下來,自我“隔離”在診斷和治療以外,造成更大危害。所有這些,都是在疫情發展期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的理由。
早有心理實驗表明,人們在壓力環境下,尤其是在活動范圍有限的環境中,往往缺少理性思考的參照,由此導致的后果則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常常因環境的封閉而感到信息饑渴——盡管可能并不存在信息減少的現象,另一方面卻因為因環境而導致的對單一信息的選擇性輸入而愈發焦慮,這種現象,人們已經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知微見著。在“封城”還將持續一定時間的情況下,一些患有基礎病和常見病的公眾,由隔離導致的焦慮,有可能外化為與環境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