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2019年6月“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在云南曲靖舉行,共有102位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身邊好人榮登該榜,河南省有8人光榮上榜。他們分別是——
助人為樂好人:帶領萬名姐妹共同致富的巾幗企業家賀一平;堅持獻愛心12年,累計捐款100多萬元的薛華杰;扶危助困,資助貧困學生圓上學夢的慈善企業家張志勇;樂當“陳媽媽”,10年資助6名孤兒的女稅官陳寶霞。見義勇為好人:勇救4名落水者的六旬老漢李守發。敬業奉獻好人:8年努力,將灘區學校打造成明星學校的好校長鄭結明;兩次患癌仍堅守三尺講臺的好老師趙茂紅;10年把“問題村”變成全國文明村的“操心支書”琚憲慶。
助人為樂好人
賀一平,1985年8月生,駐馬店汝南縣雪絨花家政服務公司負責人。
2016年1月份,賀一平的汝南縣雪絨花家政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此后的幾年來,她多次參與愛心捐助,為殘疾人捐款捐物3萬元,為環衛工人捐款捐物1萬多元。2017年底,雪絨花推出了“精準扶貧,星空計劃”,致力于通過精準就業服務,幫助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到家政服務領域就業,從而幫助農村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穩定脫貧。在賀一平和她的姐妹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貧困婦女掌握了一技之長,找到了一份合心意的工作。截至目前,雪絨花已在全縣開辦培訓班108期,培訓學員20000余人,幫助10000余名貧困戶實現了就業脫貧,資助20名貧困家庭學生圓了大學夢。面對成績賀一平堅定地說:“以后也會繼續把家政服務事業做下去,希望能夠讓更多的留守婦女、家庭主婦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致富奔小康。”
薛華杰,1970年1月生,周口太康縣城關回族鎮小郭行政村人,太康縣鑫源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從一名下崗工人到公司董事長,20多年來,秉持質量第一、童叟無欺的理念一路走來,薛華杰走出了一條發展壯大的創業之路,也走出了一條灑滿愛心的慈善之路。為助力脫貧攻堅,薛華杰將扶貧的范圍由城郊鄉擴大到對轉樓鄉、王集鄉、高朗鄉、清集鎮、馬廠鎮、馬頭鎮等19個鄉鎮的200多戶貧困家庭,為貧困戶送去夏涼被、棉被、衣服、鞋子以及米面油等生活物品,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12年來,她每年夏冬兩季都要為環衛工人送米面油、夏涼被、T恤衫、鞋子、棉衣、手套等;她累計捐資100多萬元,用于改善家鄉敬老院孤寡老人的生活、捐資助學等。
張志勇,1967年12月生,中共黨員,許昌長葛市老城鎮崗張村村民。
2017年,在扶貧攻堅中,張志勇主動請纓:“崗張村8戶貧困戶我包了!”現如今,張志勇每月為每戶貧困戶提供300元幫扶資金,直到這8戶貧困戶全部脫貧。今年收麥子、撒化肥時,張志勇還給貧困戶多發了200元。因為家貧沒能上學,張志勇吃夠了沒知識、沒文化的苦。2014年,鋼材物流園建成后,他又個人出資,在村里設置了愛心助學基金,只要村民子女和老城鋼鐵物流園內企業職工子女考上大學、研究生的每人獎勵2000元,考上國外名牌大學的每人獎勵5000元,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每人獎勵1萬元。2017年,張志勇又把愛心助學的范圍擴大到小學和中學。幾年來,他已累計資助了37名大學生、研究生,資助金額10余萬元。
陳寶霞,1971年生,中共黨員,國家稅務總局焦作博愛縣稅務局干部。
2010年初春,陳寶霞隨單位到博愛縣寨豁鄉司窯村開展幫扶工作時,走訪了一個貧困家庭,家里只有一個小男孩司龍龍跟著殘疾的奶奶生活。當年春節,她就帶著現金、學習用品、新買的羽絨服和年貨等生活用品來到司龍龍家里。截至目前,她已經救助了3個家庭的7名成員,救助資金高達16萬余元。她是工薪階層,工資不高,從救助貧困孩子那天開始,她就很少買衣服,她要把有限的錢省下來用到這些孩子身上。2013年開始,她帶領志愿者們每年兩次對特殊學校的孩子進行幫扶,為了能和孩子們順利溝通,她自學了手語并開設了手語課,累計為孩子們贈送學習用品、捐款捐物價值2萬余元。
見義勇為好人
李守發,1953年2月生,信陽市平橋區平昌關鎮灌塘村灌塘東隊村民。
2018年7月3日19時許,剛吃過晚飯的李守發路過村頭水塘時,突然聽到婦女和小孩的呼救聲,他趕忙跑過去,看到水塘里有4人正在掙扎。危急時刻,他奮不顧身跳入水里,救起2名孩子和2名大人。“當時也顧不上太多,趕忙脫掉衣服,跳入水里。跳進去才發現,水很深,也比較涼,腳挨不到水底。”回憶當時的場景,李守發不禁心有余悸。“當時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把人全都救起來。”李守發說,“能把兩個小孩救起來,我一個糟老頭子,死了也值得。”
敬業奉獻好人
鄭結明,1976年12月生,濮陽市濮陽縣渠村鄉一中校長。
2011年2月,鄭結明臨危受命出任渠村一中校長。當時,學校瀕臨倒閉,校園遍地垃圾,老師人心渙散,學生大量流失,只剩下300名學生。面對困難,鄭結明不等不靠,利用休息時間與老師們一起修路、修房頂、修門窗、修桌凳,除草、鋪磚、撿垃圾、清理下水道、打蚊蠅藥……。8年來,經過鄭結明的辛苦努力,硬是把一個只有300人的農村學校變成了一個2000多名學生的當地名校。尤其是,近兩年來,學校的工作亮點頻出:學生們的葫蘆絲、口風琴表演被中央電視臺播放;全校老師自行開發的“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在北京師范大學報告廳交流,引起了全國各省專家的高度關注......
趙茂紅,1962年10月生,漯河臨潁縣第二高級中學教師。
1982年,剛剛20歲的趙茂紅走上了教學崗位,時光荏苒,至今已經過了37年。雖兩次身患癌癥,卻都在手術后不到兩個月又走上講臺,即便是在化療期間他也從沒耽誤一節課。他把愛心奉獻給學生,特別是奉獻給生活困難的學生。他精心編制學案、教案,針對生物課的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提出了“欲深入先淺出、欲抽象先具體”的教育理念,并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效果進行教學。趙茂紅說:假如有來生,我還會選擇教師,我還會站在三尺講臺之上;假如有來生,我還會選擇這個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堅持不懈,無怨無悔。
琚憲慶,1970年2月生,中共黨員,新鄉輝縣市孟莊鎮范屯村黨支部書記。
琚憲慶所住的輝縣市孟莊鎮范屯村,因為村務問題內斗不止,一度成為新鄉市有名的“上訪村”“問題村”。2009年,琚憲慶當選范屯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琚憲慶著手解決這些老百姓關心的問題:修路、更換變壓器、架線安裝路燈、栽種果樹、建游園、安裝健身器材…一件件實事,他一件件干起。招商引資、建文化墻、開展“十星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等先進典型表彰活動和“清潔家園”活動等,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琚憲慶的帶領下,范屯村全體人員齊心協力,艱苦奮斗,2017年11月,范屯村被中央文明委評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