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網紅”景區——洛邑古城 徐文波 攝
古都洛陽已經成了新晉“網紅”。
在某視頻平臺的“打卡”榜上,洛陽高居榜眼。華燈璀璨的應天門、別具一格的九州池、古今輝映的洛邑古城,這些“網紅”地標成了洛陽新的旅游名片。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是洛陽城的生動寫照,全市館藏文物達40余萬件。然而,洛陽文化旅游長期面臨一個尷尬——“有說頭,沒看頭”。另一方面,洛陽發展全域旅游面臨另一困惑:一些景區缺乏內涵,同質化嚴重,難以持久。
如何破局?以文促旅,給旅游增內涵;以旅彰文,讓文化活起來。洛陽探索文旅融合,打造文化旅游“升級版”,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轉變。
洛陽王城公園鳥瞰 徐文波 攝
以文促旅
一朵花催生一片產業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每年四五月份,洛陽城總是“爆滿”。游人紛至沓來,只為一睹牡丹的天香國色。
今年的牡丹節,文化味兒十足。王城公園內,“女皇武則天”盛裝出巡,游園賞花,引得游客爭相留影;天堂名堂景區里,“武皇”特設飛花令,中外嘉賓以“洛陽”“春”“花”“月”為題眼接吟詩句,舞樂相伴,一展大唐盛世風采……
一道道文化大餐,再次引爆洛陽旅游。牡丹文化節期間,洛陽市共接待游客2917.15萬人次,同比增長10.19%;旅游總收入274.28億元,同比增長13.36%。近年來,9大色系、10種花型、1200余個品種的牡丹在每年的牡丹文化節期間為洛陽引來約2000萬人次游客,旅游總收入穩定在200億元左右。
從第一屆牡丹花會開始,王城公園一直都是歷屆花會的主會場和賞花中心。如今,這座園子正在悄然改變。
“牡丹屆屆都很美,不同的是對文化的挖掘。”王城公園副主任李亞芳說,前幾年,牡丹園出現同質化現象,為了形成差異競爭,王城公園打起了“文化牌”。《周禮迎賓》實景演出,及牡丹仙子采風、編鐘樂舞表演、牡丹插花花藝大賽、漢服秀等文化游園活動,年年花樣翻新,使王城公園在賞花競爭中占得先機。
有花,卻不僅限于花。
當“賞花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時,洛陽人李學武劍走偏鋒專注于研發牡丹瓷。“牡丹文化節期間,‘門票經濟’很紅火,但‘產業經濟’沒有做起來。”李學武說,“游客來了啥也帶不走,本地人也很難從中獲取經濟收益。”他以唐白瓷技藝為基礎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牡丹瓷,成了洛陽爆款文創產品,每年銷售5萬余件,穩定銷售額6000萬元。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擁有1500多年栽培史的洛陽牡丹正從“一朵花”變成一片產業。
從觀賞品到食用品再到化妝品,洛陽牡丹邁進工業領域,衍生出了牡丹茶、牡丹籽油、牡丹日化用品等近百個深加工產品,形成了集培育種植、加工銷售、觀賞旅游等為一體的牡丹特色產業。2018年,洛陽牡丹種植企業220余家,牡丹深加工企業40余家,牡丹瓷生產企業14家,從業人員約5萬人,產品已形成4大類、12小類、300多個品種,牡丹產業總產值約240億元。
在洛陽,“詩和遠方”的組合呈現出多領域、多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勢頭。第三屆河洛文化大集集中展示文旅創意產品、文化演藝、非遺技藝等,雖然只有短短5天,但吸引了中外游客近15萬人次,直接拉動文化旅游消費800萬元。通過推動文化、旅游、會展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旅游業態,促進旅游二次消費,門票在洛陽旅游消費中的比重不斷降低。
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胡大鵬說,從“老三篇”向“新三篇”轉,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洛陽市正努力把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到旅游產業規劃建設中,提升已有旅游產品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文化旅游業態,形成更多的“詩和遠方”。
洛邑古城夜景 徐文波 攝
以旅彰文
一座城傳承百種非遺
華燈初上,洛陽老城區內,洛邑古城似乎剛剛蘇醒。
入口處,人們舉著身份證排成長龍,不時踮起腳尖向里張望。城門內,文峰塔挺立,新潭水蕩漾,亭臺樓閣在煙雨中朦朧。忽有琵琶聲起,若珠玉落盤,宮裝美人舞于岸邊。游人屏息,如癡如醉。
走在古城內,仿佛穿越時空。唐代的酒樓、宋代的商鋪,一不留神走過了明清,抬頭就是民國的舊墻。然而洛邑古城真正的魅力,卻在藏身古街中的百態非遺。
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醫藥、曲藝民俗,都在這里擁有一席之地。唐三彩、泥咕咕、孔家鈞窯、葉雕、汝陽劉毛筆、秦氏絹藝、皮雕,一座小城里,竟藏著國家、省、市級20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業態。
“以前沒想過進景區,覺得旅游產品都是小年輕喜歡的,跟我們不搭邊。”劉瀟丹是汝陽劉毛筆第67代傳承人,她坦言,洛邑古城以非遺文化為特色“顛覆”了她的觀念。
非遺抱團取暖,文化、經濟雙豐收。首先是文化傳承。“直接跟游客互動,傳播面一下變大了。”劉瀟丹說,以前“汝陽劉”只在書法愛好者圈內有名,如今游客現場體驗,了解更深入,使“汝陽劉”知名度更高。
入駐洛邑古城還為劉瀟丹帶來了研學旅行新業務。工作日的上午,是本地學校固定的研學時間,孩子們現場學習毛筆知識、制作成筆,每天收入600元,彌補了銷售淡季的短板。研學旅行并不推銷產品,然而一些體驗過的孩子會專程來買毛筆,這種轉化率達到了40%以上。
“旅游可以為文化帶來人氣,體驗式消費的方式值得很多文化產品學習借鑒。”劉瀟丹說,她準備把這個路子繼續下去。目前,“汝陽劉”已入駐省內外七八家景區,目前正計劃在西安、漢中古城等地布局。
洛邑古城游客中心經理劉明說,一些非遺門檻高,市場小。因此古城在非遺產業的基礎上,增加了漢服館等更接地氣的業態,滿足了游客的不同消費需求。同時,景區也定期舉辦啤酒節、音樂節等活動,聚攏人氣。
用旅游的方式傳播文化,讓文化看得見、摸得著、品得出味道。
高大威武的石辟邪“變身”可愛的卡通玩偶,鑲嵌綠松石銅牌飾做成筆記本……在洛陽博物館,構思精巧的文創產品吸引了不少游客。洛陽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產業開發中心主任張波介紹,這些文創產品根據藏品設計開發,主打實用、親民路線。下一步將結合文物元素推出更多文具、郵品、服飾等,讓大家把“文物”帶回家。
“遍地”博物館,是洛陽城獨特的標簽。全市共有69家博物館,其中,三級以上博物館11家,均為全省第一。契約博物館、軍品博物館、飲食文化博物館等都獨具特色。
如今,洛陽正把這些“明珠”串成展現河洛文明的精美“項鏈”。洛陽市出臺意見,打造十條博物館精品旅游線路,讓一座座博物館“活”起來。2018年,全市各類博物館共接待游客840萬人次;今年牡丹文化節期間,全市各博物館共接待游客近90萬人次。
如何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利用?洛陽出臺方案,探索文創產品開發的收入分配機制: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方面取得的相關收入,可用于公益文化服務、藏品征集、文化創意產品擴大開發及相關人員績效獎勵,加強對重點文物、特色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游人如織的倒盞村 徐文波 攝
融合創新
一張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名片
在洛陽,文旅融合不斷走向深入,新的業態不斷涌現。
舊廠房再利用,特色“工業游”出新。成片的蘇式建筑、鮮明的工業風格,洛陽澗西區工業文化街區讓人仿佛回到了50年代。廢棄多年的老廠房“騰籠換鳥”,搖身一變成了集創業創意聯合辦公、藝術活動、文化交流為一體的工業文化“新街坊”。
文旅深度融合,“火了”研學旅行。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洛陽打造“研學洛陽,讀懂中國”系列研學游產品。7家單位被評為首批河南省研學旅游示范基地,提升了洛陽旅游核心吸引力。一拖東方紅工業游景區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營收數百萬元,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利用好深厚歷史,帶動文化消費,將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胡大鵬說,根據計劃,2019年洛陽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到14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到28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5%。
文旅融合催生了經濟新業態,更富了群眾的錢袋。
要說洛陽如今最火的景區,少不了“倒盞村”。不收門票,停車免費,連商戶租金都免費。這里有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更有地道的河洛美食。憑著獨特的經營模式,曾經的荒溝如今節假日天天爆滿。景區招聘用工,百分之九十以上從所在鄉鎮和周邊村莊的農民中招錄,直接和間接用工達1000余人。
42歲的張俊偉是土生土長的倒盞村人,種過地、跑過車,辛苦一年存不下幾個錢。倒盞村景區開建,沖著不要租金,張俊偉定下一個小鋪面,賣棉花糖和老式爆米花。景區試營業第一天,張俊偉就賣了一千多元。嘗到甜頭的張俊偉陸續又開了三家小吃店,個個紅火。
“這條街,80%都是俺村人開的店。雖然辛苦點,但家家都富起來了。”張俊偉說,景區不收租金,只收保證金,商戶賺了錢再抽成。2018年,張俊偉建了吶喊噴泉,并和朋友合資承包了三個游樂設施。一年下來,毛收入三四十萬元,比之前翻了三倍。
文旅融合怎么避免“有人流沒財流?”洛陽市拿出真金白銀促進文化旅游消費。市文旅局開展“洛陽市文化惠民消費月”活動,發放補貼資金140萬元,更多市民、游客享受到文化旅游發展成果。欒川縣開展的自駕游免通行費活動,參與人數達150萬人次,直接拉動文化消費8700萬元,間接拉動文化旅游消費4.16億元。
正如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所言,文旅融合并非簡單相加,而是深度相融。實現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優勢互補,才能實現兩大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破除文化和旅游“兩張皮”現象,開創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游產品持續涌現的新局面。
洛陽,就是這樣一座古今輝映、詩和遠方相會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