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繼核心學術期刊《冰川凍土》發表“論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論文、核心社科期刊《銀行家》發表“主編10歲兒子散文”引發廣泛關注后,一張2019年高等教育專業博士論文答辯海報,近日也開始在網絡流傳。該海報內容顯示:湖南師范大學前校長張楚廷教授,指導學生撰寫研究自己教育思想的論文,并擔任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有“既當運動員還當裁判員”之嫌。
對此,湖南師范大學有關負責人回應稱,經過認真核查研究并了解相關情況,張楚廷教授指導的博士論文答辯,所有程序都是合法合規合理的,沒有問題。并指出,“這是無可非議的,這和研究魯迅是一樣的。要是在學界沒任何影響力,你讓學生來研究他,講不過去,是不是?”
不知道湖南師范大學校方是沒有get到輿論的關注點,還是心里明白卻顧左右而言他。網友并非認為不能研究張楚廷的教育思想,而是質疑由張楚廷指導自己的學生研究自己的教育思想,并由自己來評價研究的質量。莫非作為導師的張教授,和作為研究對象的張教授,不是一個人?這是不能和研究魯迅相提并論的,魯迅指導過學生研究自己嗎?
“總歸要避一點嫌”,這是網友對此事最樸素的想法,而這其實也是基本的學術規范。“利益回避原則”是學界的普遍規則,論文盲審,有的學校規定導師不參加自己指導學生的論文答辯,就是避免利益關系影響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然而,對張楚廷教育思想的研究,本人并沒有回避,還親自指導,這就有悖基本的學術原則。
學者拋開基本的“利益回避原則”,把學術公器“私用”,和當前開展學術研究時質疑和批評越來越少有關。據瀟湘晨報報道,2016年,老校長張楚廷給學生上新學期第一課,他鼓勵同學們發言、提問和“抬杠”。但現實中,對張教授教育思想的研究卻是一片贊歌。
據報道,張楚廷指導的博士論文《張楚廷教育智慧研究》摘要中寫道,“張楚廷先生不僅是當今中國高等教育舞臺上一位全國聞名的大學校長、教育家、哲學家、思想家,更是一位銳意進取的改革家”。其指導的碩士學位論文《走向人的美好——張楚廷教學思想研究》,摘要中介紹,“本論文的重點部分為張楚廷教學思想如何讓人走向美好。”正文第二章中寫道,“在人口居世界第一的中國,張楚廷先生作為第一人勇敢地承擔起了人本教育的重責。”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學術圈子似乎習慣了這種研究方式。不知道對于導師指導學生研究自己的行為,其他答辯委員沒有提出過不同意見,僅從校方的回應看,其到現在還認為此做法純屬正常。
最近學術界發生的幾起事件,均是同一類問題。研究員在導師主編的期刊上發表贊美導師、師娘的文章;父親在自己主編的期刊發表兒子的文章;作為當代教育家的導師,指導學生研究自己的教育思想。超出正常認知范圍的個案接連發生,給公眾帶來很強的沖擊:學術圈究竟怎么了?
對于這種奇怪的現象,作為教育家的張楚廷,倒是比作為導師的張楚廷更明白。其此前在其他事件中的分析或已指明原因,“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關鍵是協調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大學的行政權力來源于學生權利和學術權利的讓渡,故大學行政權力是大學內部群體(教師、學生)賦予的。行政權力也只有在尊重學術權力的時候,才能更好地發揮行政作用。”
學術依附行政,缺乏獨立性、自主性,必然會導致質疑和批判精神匱乏。而離開了質疑和批判,創新也就成了“無源之水”,反而是沉渣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