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四件套,企業對公賬戶,長期穩定供應。”元旦后的第三天,銀行卡販子張遼(化名)開工了。“銀行卡四件套”,即他人的銀行卡、對應綁定的手機卡、身份證和U盾。媒體調查發現,銀行卡四件套一套800至上千元,販賣黑產鏈條已十分成熟,多呈團隊化運作。
關于倒賣銀行卡的黑產鏈條,幾乎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媒體曝光。在此前銀行卡發卡相對寬松的時候,不用本人到場就可以開戶,給了“卡販子”可乘之機,他們用遺失或被盜的身份證件去銀行開戶,然后再將銀行卡倒賣出去。
現在隨著銀行審核更嚴,“卡販子”就將目光對準了農村青年和大學生,通過給與一定的報酬鼓勵他們開卡。尤其對大學生來說,只需要開個戶,不用存錢進去,就可以拿到幾百元不等的回報,面對這樣無本萬利的誘惑,難免會心動上套。
然而這些人想不到的是,“閑置”的銀行卡通過層層倒賣,往往流向了一些賭博網站或者電信詐騙等平臺,被不法分子用來洗錢、詐騙、逃稅等等。被誘惑開卡的人群,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牽連卷入違法犯罪活動,身份信息也遭遇嚴重泄露。
事實上,《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銀行卡及其賬戶只限經發卡銀行批準的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出租和轉借”,將銀行卡以低價抵給“卡販子”,已經是違反規定;至于這些倒賣銀行卡的“卡販子”,如果數額達到一定程度,將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從規范銀行卡管理的角度看,對作為源頭的農村青年和大學生,有必要加強風險提示。這類缺少穩定高收入的群體,識別危險和抗風險能力相對更低,不久前就有媒體報道,一些買分銷分的黃牛盯上大學生“本本族”,校園貸也是將收割的對象瞄準大學生。因此,更得提醒其提高警惕,不能被各種蠅頭小利蠱惑,成為違法犯罪的間接幫兇。
但除此之外,更需要在監管層面加大打擊力度。對銀行來說,銀行卡開戶人證合一,這是基本要求。再者,對銀行卡可疑交易的甄別,同樣得繼續加強。因為這些買賣的銀行卡,往往用于賭博、洗錢、詐騙等非法活動,資金異常情況很容易出現,銀行方面就得提高識別能力,完善風險管控。
另外媒體調查顯示,在這條成熟的販賣黑產鏈條上,一些“卡販子”還會和快遞員合作,讓銀行卡四件套能夠順利寄出去,甚至寄送出境。這一方面說明,銀行卡買賣的產業鏈利益吸引力足夠強,能夠在各環節催生擅長規避風險的食利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快遞物流方面的查驗機制還存在著不小的漏洞。
就在2018年,非法買賣銀行卡12人在深圳被提起公訴,這樣的判罰在全國都有,但依舊不能徹底斬斷產業鏈。說到底,還是因為利益誘惑太大,規避風險的手段太多,導致產業鏈運作逐漸成熟,自我修復能力極強。即便銀行開戶嚴格人證合一,它們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圍獵其他群體。
所以,光是呼吁大學生提高警惕遠遠不夠,這條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從銀行再到快遞物流公司,都得有針對性的防范。另外,現在很多“卡販子”為了掩人耳目,將交易信息轉移到各類社交平臺上,平臺及時清理類似非法內容,也是必要的義務。
關鍵詞: 銀行卡販賣黑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