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頭條報道,近日有網友爆料,在一款名為“社會扶貧”的APP上出現很多奇葩需求,有貧困戶腿骨折需要跑步機訓練,有貧困戶外出打工需要20寸拉桿箱,還有人點名需要某品牌羽絨服。12月19日,該APP平臺客服回應稱平臺審核權限在各地方,對此前網友提到的一些奇葩需求已進行下架。對此,湖南、湖北扶貧辦工作人員表示,一些不合適需求有村級審核員把關不嚴的問題,已要求當地進行整改處理。
要房子、要跑步機、要指定品牌的羽絨服……這樣的奇葩需求,確實讓人啼笑皆非。不排除這些奇葩需求中有些可能只是戲謔地“開玩笑”,但其在客觀上呈現的負面效果卻是非常明顯的。一者,它再次放大了少數貧困戶“等靠要”的心態;二者,也未嘗不是對扶貧工作嚴肅性的消解——難道扶貧真的就是給貧困戶發錢、送禮物?
而明知道這些需求很奇葩,卻還是要“如實”將其審核通過最終發到APP上,除了反映出基層審核人員把關不嚴,背后也對應著某種更大的問題。
一方面,如果這些奇葩需求基本上是真實的,那貧困戶脫離實際的扶貧需求是如何形成的?此前的扶貧政策宣講以及具體扶貧方式,是否給了貧困戶不切實際的期待?要知道,去年就出現過個別地方把“扶貧送老婆”當作政績加以正面宣傳的案例。
另一方面,將不切實際的要求上傳,也不排除是基層扶貧工作人員某種情緒的間接表達。據悉,這些扶貧需求大多是已經脫貧的貧困戶發布的一些與自身生產生活相關的求助,是利用社會力量進行幫扶。近些年,時有爆出一些基層扶貧工作者被強制攤派任務的現象,這種做法扭曲了扶貧政策,難免讓扶貧干部力有不逮,最終也加劇了奇葩需求出現的可能性。當需求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得到滿足,自然就可能進一步蔓延到社會。在這個意義上,面對種種奇葩需求,相關部門更應該借此關照下基層扶貧人員的實際感受。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去年4月有媒體報道了基層在推廣中國社會扶貧網APP過程中下任務,扶貧APP注冊率成基層考核硬指標的現象。一些電商平臺甚至出現了專門有償代注冊“愛心人士”的生意。最終該報道“驚動”了國務院扶貧辦,相關負責人明確回應:嚴禁在推廣社會扶貧APP過程中下指標搞攤派,堅決把好事辦好。結合這一現實,既然APP注冊率曾成為考核指標,那么其需求反饋、APP活躍度考核是不是也存在下指標的現象?對此,相關部門有必要進行徹底清查,而不能止于基層部門的回應。
扶貧攻堅已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各方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社會扶貧APP上的這一幕或在提醒,越是到關鍵階段,越要警惕各種“幺蛾子”的出現。奇葩需求被呈現只是表面現象,其折射的貧困戶預期以及基層扶貧工作人員的心態,才是更應該被看見的深層次問題。當然,到底何謂“奇葩需求”,本身也宜有科學、謹慎的界定。
關鍵詞: 扶貧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