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禹州的李女士在一個多月內發現,讀小學二年級的女兒眼睛里冒出小紙片。家人帶她多次到醫院就診,醫生從她眼里取出的小紙片多達幾十張。而這些紙片是被同校男同學塞進眼睛的。據澎湃新聞網報道,學校王校長承認確有此事,但表示這只是孩子間的玩鬧,沒有惡意。
眼睛是極其精細而脆弱的人體器官,經不得傷害。往眼睛里面塞紙片,雖然是發生在小學二年級兒童之間,但足以說明行為人具有欺凌惡意。而作為監管者的校園,顯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絕不能以“沒有惡意”模糊應負的責任。
七八歲的兒童,雖然對很多事物的認識不全面、不客觀,判別是非對錯,拒絕陋習的能力較差,但其顯然已經有了初步的價值觀和是非觀,能夠認識到何謂對,何謂錯。具體到此事件中,這些兒童能在一個月內往同學眼中塞入幾十張紙片,足以說明其家長疏于管教,沒有對子女進行過有效的關愛他人和敬畏規則方面的教育。要知道,往兒童嚴重塞紙條的行為性質,與毆打、謾罵他人的校園暴力沒有本質區別。其給被害人帶來的心理陰影和身體傷害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
而根據有關規定,接收未成年人尤其是不完全行為能力兒童的教育機構,對兒童在校期間負有完全的監護、托管責任,充當著“臨時父母”的角色。作為學校,理當密切關注在校兒童的一言一行,及時發現兒童言行方面的問題并及時教育、疏導,糾正其心理方面的問題和行為方面的謬誤。如果這些兒童在校期間傷害他人或受到他人傷害的,學校則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但遺憾的是,從涉事學校校長的回應看,其顯然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故而將這一發生在低齡兒童間具有校園暴力傾向的惡行輕描淡寫為“沒有惡意”。如前所述,七八歲的孩童,都能認識到日常生活中明顯的對錯,起碼能意識到不能欺負他人。因而,涉事校長的說法,任何受害者家長都難以接受,具有樸素正義觀的公眾,也難以理解。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規則意識更應從娃娃抓起——不能欺負他人是最應該掌握的規則之一。往他人眼中塞紙條不可能是鬧著玩和惡作劇,而是惡行和欺凌。涉事學校理當盡快糾正這種漠視校園暴力的錯誤教育觀,協調肇事兒童家長盡到相應的賠償安撫工作。同時健全校園監護機制,盡早發現并處理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莫讓幼小的心靈對原本充滿憧憬的校園產生畏懼和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