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電影由來已久,戲迷能夠通過電影欣賞梅蘭芳、馬連良、程硯秋、張君秋、裘盛戎等諸多前輩名家的精彩表演,那些京劇電影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史料價值。京劇電影也逐漸成為京劇界的一個小傳統(tǒng),許多名家、名作被拍成電影而留存和流傳。
在當下諸多藝術形式中,影視的影響力、傳播力、受眾面首屈一指,很多藝術形式都努力尋求影視化路徑,譬如眼下正當紅的德云社,就一直嘗試將相聲IP轉(zhuǎn)化為電影。京劇早在其鼎盛之時就開始積極與當時尚屬新鮮事物的電影合作,置諸今日之情境,更能感到前輩京劇人眼光高遠,這一舉措有著非凡的歷史意義。
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京劇電影拍攝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但也不乏值得探討和改進之處。
京劇電影的拍攝必須有京劇從業(yè)者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參與、把關。筆者曾看過一版京劇電影《鎖麟囊》,在“朱樓找球”一段中,看點本應是旦角演員的水袖、身段,而攝像機卻頻頻給演員面部特寫,令人隔著屏幕為其著急。而電影一旦拍攝制作完成,再想修改就比較困難了。因此,從創(chuàng)作之初,每一個分鏡、每一處細節(jié),都應該認真考量。
其實,請京劇從業(yè)者為京劇電影把關,難度不大,筆者認為更加困難同時也更加關鍵的,是以嚴格的電影思維觀照京劇電影,而不是把京劇電影拍成《空中劇院》式的舞臺演出實錄——《空中劇院》作為一檔電視節(jié)目,在京劇的傳播方面功不可沒,但是京劇電影應該有更加電影化的追求。
電影當然要講究電影語言,注重場景的設置、鏡頭的運用、剪輯的加工、音畫的配合等。京劇電影不僅是京劇舞臺演出的補充,更應該努力展現(xiàn)觀看舞臺表演時不容易欣賞到、注意到的京劇之美。比如,京劇電影可以用特寫鏡頭放大服裝、配飾的細節(jié),可以用俯拍、仰拍等角度全面展現(xiàn)演員的表演,可以通過鏡頭快慢強化戲劇節(jié)奏。再進一步,京劇電影甚至可以以電影手段呼應京劇的表演技巧。比如,京劇中常有演員以自言自語或與觀眾交流的方式剖露心跡的段落,這在電影中就不妨將演員的唱念處理成畫外音,用鏡頭集中展現(xiàn)演員的表情、眼神、表演,既回避了演員對著鏡頭說話的不自然,又充分運用電影的特長強化了戲劇效果。
當然,筆者不是京劇或電影的從業(yè)者,提出太過具體的建議,恐怕難免妄言。不過,京劇電影的確應當加強電影思維,只有成為典范的、優(yōu)秀的電影,才能更好地推廣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