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第39個世界糧食日,2019年糧食日口號是“行動造就未來。健康飲食,實現零饑餓”。然而據經濟日報報道,經中科院測算,在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至少可以養活3000萬人,這對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2030年實現零饑餓的目標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背離和阻力。
尊重糧食,是這個世界糧食日以及未來日子我們必做的行動指南。當前,對糧食的浪費已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201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披露,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大型聚會浪費達38%,學生盒飯有1/3被扔掉。初步測算,2015年中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在1700萬至1800萬噸之間,相當于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其中,大型餐館、游客群體、中小學生群體、公務聚餐等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災區”。
餐飲浪費不只是在中國存在,在世界范圍也是一個廣泛現象。根據FAO的《2019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報告的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3的糧食被損耗和浪費,總量約為每年13億噸。與此同時,在世界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面臨饑餓,相當于世界上每9個人中就有1人挨餓。而且,從更為廣泛和深入的角度看,若以食物是否充足和營養來衡量,全球超過20億人都無法定期獲得安全、營養和充足的食物,這種情況稱為中等和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況。
除了糧食被浪費外,糧食損失也是一大問題。糧食損失是指食品供應鏈上從收獲/屠宰/捕撈至但不包括零售層面的被丟棄、焚燒或以其他方式處置的任何食品,并且處置后不重新進入任何其他生產性利用環節中,如加工成飼料或種子。調查表明,全球約有14%的糧食從收獲后被損失,但不包括零售渠道的被損失。也因此,如果僅從糧食浪費的因素看,全球約有15%-20%的食物是被浪費了。為此,FAO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報告中提出了戰略目標,要在2030年將零售和消費環節的人均糧食浪費減半,并減少生產和供應環節的糧食損失。
FAO認為,由于人口不斷增長,到2050年,全球農業生產預計必須增長50%才能滿足人們的糧食需求。但是,如果能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就能減輕農業生產和產量的壓力,同時也會減少土地擴張,為阻止生態惡化和全球變暖做出貢獻。一個現實的廣為人關注的例子是,2019年8月以來,巴西境內的亞馬孫雨林大火不斷,森林面積減少,主要原因就是當地居民為擴大種植業和畜牧業而進行的焚燒森林,以擴大耕地,滿足糧食和經濟需求。
尊重糧食、愛惜糧食,完全可以體現在個人對待糧食的種種消費行為上,包括購買、制作、貯存和食用食物。一個基本做法是,減少糧食浪費,只購買需要的食物。這種量入為出的節約,值得成為一種新的消費觀念。
關鍵詞: 尊重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