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河南廣播電視臺報道,8月25日晚上11點半左右,河南南陽新野縣消防大隊接到報警:一個孩子于8月24日下午4點左右失蹤,已經失蹤了30多個小時,家人找遍了家附近的每一個角落,終于在一口深井中發現了他。五分鐘后,孩子終于被成功救出,被急救車緊急送往醫院進行治療。
孩子被找到并救出,令人無比欣慰。對救援孩子的消防隊員,應該點一百個贊。但欣喜之余,當地有關部門更應該對“深井墜人”的相關情況給出說法。報道稱,孩子墜落的是口枯井。該枯井出事了,接下來當地應該會將它填埋掉。但是,為何只有出了事才會想到填埋枯井?這是公眾一直解不開的問號。一些地方和相關部門給出的理由不少,比如歷史遺留問題、枯井數量和位置沒有備案、不在管轄職責內、缺少資金等。但在筆者看來,這種態度屬于典型的惰政思維——“等出了大事再高度重視”。
2016年11月,河北保定發生一起震驚全國的男孩墜井事件,盡管當地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救援,但最終沒能救活孩子。這次事件后,社會輿論強烈呼吁地方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機井所有者都負起責任來,別讓廢棄機井變成“吃人陷阱”。一些地方也要求“有案必鑒”,立即開展對農村枯井、城市井蓋等類似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消除威脅群眾生命安全的“虎口”。
然而,“枯井吃人”事件在一些地方仍時有發生。上網搜索不難發現,僅在2019年一年,“墜入枯井”的新聞就能跳出“一摞”——《咸陽12歲女孩失蹤十余天村內枯井找到遺體》《甘肅一男子放羊時羊掉枯井 救羊不成自身被困》《(桂林)老人打水時不慎墜入5米深枯井 消防成功施救》……我們都不愿看到,這樣的新聞“沒完沒了”,那么有兩個困惑必須解開:首先,為什么鮮有防范墜井、普查填埋枯井的報道;其次,為什么事后鮮見任何問責啟動?潛在著嚴重公共安全隱患的枯井問題,難道不在地方基層公共管理職責內?這恐怕并不合理。
一旦有人墜入枯井,地方政府會不遺余力調動各方資源,不計代價千方百計救援。然而,這種“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不應只體現在出事之后。或許,“平靜”的時候要解決枯井問題,確實存在資源調動等方面的障礙,比如政策的、程序的……但這些工作,正應該是各級政府、有關方面高度重視的問題。該重視的不重視、不解決,實質上也是一種失職。
農村私人建造的農田水井機井,因各種原因廢棄后,需要及時填埋。這既是機井所有人的責任,也有鄉鎮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公共管理責任。縣市區及鄉鎮政府應將此項工作納入日程,出臺制度規定,將責任明確落實、法定化。如果地方基層政府只管出事后救援,而在防范、消除隱患,保障村民安全的問題上少有作為,顯然是公共管理與服務的不完整、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