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人日報報道,近年來,重慶成了眾多追求“詩和遠方”旅客的打卡圣地,使得當地旅游業快速發展,民宿行業更是呈井噴式發展。原本在城區流行的民宿,逐漸向鄉村和風景區發展。部分民宿違規侵占林地,超高、超面積違建,圓夢“詩和遠方”卻要透支生態環境等問題日漸突出。
這兩年,民宿很火。面朝大海、依山而建、天然氧吧、鳥瞰城市……這些叫人怦然心動的廣告語,再加上超高性價比,自然將民俗捧上了休閑旅游的首選落腳地。千城一面的酒店,拼不過依山傍水型民宿營造的軟環境。而剛需對供給側的倒逼,自然帶來了民宿產業的爆發式增長。
據稱,2017年重慶民宿只有5000家左右,到2018年底,猛漲到了3.3萬家?!?019年城市民宿創業數據報告》也顯示,全國各地民宿發展增量前十的城市里,重慶位列第二。簡言之,越是旅游資源豐富的頭部城市,越容易成為民宿資本的寵兒。從重慶到云南,從浙江到黑龍江……民宿超常規發展帶火了地方旅游,卻也在這種超常規發展中衍生出諸般亂象。
在重慶,比如寄生在林地的部分民宿,要么通過掏空部分山體來擴建,要么通過砍伐樹木來裝潢;在靠近風景區的鄉村里,不少農莊、農家樂、鄉村酒店、客棧的老板用挖掘機將住房周圍的小山坡挖成了平地。山上一些有年頭的樹都因為民宿的建造失去了繼續生長的機會,“遠遠望去,青翠的山上這里禿一塊那里禿一塊”,這大概就是“靠山吃山”。
民宿與自然資源當然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關系。不過,有兩個前提是肯定的:一則,資本野蠻生長的天性,在哪個行業都是如此。一個產業跑得過快,僭越底線與法紀的沖動就有多強。二則,民宿依山傍水、扎根村落,若是最基層的土地監管等部門沒有這種警覺,其他的懲治之手也很難伸到位。眼下,生態環保的紅線越繃越緊,民宿自然不是法外之地、不是任性發展的 “世外桃源”。值得一說的是,《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正在程序審議并公開征求意見中,面對民宿這樣的存在,恐怕也不能袖手旁觀。
風光是公共資源,生態是發展紅線。鄉村旅游要振興、“打卡經濟”要激活,只是,網紅民宿在盆滿缽滿的時候,不奢談更多的社會責任,起碼應該是遵紀守法的居所。宰客、偷拍、刷單、臟亂、污染、私建……當這些問題糾結在一起,國內民宿產業的合規管理就該提上議事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