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網友爆料稱,“藝術系貪污國家勵志獎學金,學生會自行分贓學生錢財”。該舉報稱,在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藝術系,國家勵志獎學金基本上都是班長獲得;學生會職務明碼標價,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主席、副主席或者部長”等職位;學生會三天兩頭辦活動,收贊助、收錢。
7月16日上午,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官網公開發布調查說明稱,經調查,未發現該校藝術系學生會通過不正當利益換取職務的情況;未發現相關人員向獲得國家獎助學金資助的學生索要錢財情況。但學生會管理方面存在疏漏及薄弱環節,如該系學生會用于開展學生活動的贊助經費不夠公開,資金使用不夠透明等,已對相關學生負責人進行嚴肅批評教育,責令其說明情況,并保證按經費使用規定進行整改。
一個系的學生會,都可以賣官鬻爵、貪污獎學金,真是令人大開眼界。現在校方的調查報告已公布,賣官、獎學金說是不存在,但存在經費不透明的情況。其實,僅僅是經費不透明的情況一例,就足夠令人聯想的。經費哪去了?為什么不公開?倘若真有“油水”,學生會里的領導職位怕不是引來覬覦無數?
當然,這份調查報告是自查、自糾的,其可信程度難免令人帶點疑問。這不是說相關單位必然護短,只是案情確實較為“復雜”。比如“國家勵志獎學金基本由班長獲得”,本身未必是問題,比如學習認真、勤奮刻苦、家庭困難的恰好是班長,獎學金發放當然沒有問題,調查則需要查清班長的資質及評獎機制中是否有漏洞;再比如職務“明碼標價”,這種灰色交易取證恐怕極為困難。因此,沒有外界介入的情形下,校方本身是否有能力及意愿去查清此事,令人難免有些顧慮。
以如此規格對待一個系學生會,是不是有些“大炮打蚊子”,規格太高?從互聯網上曝出的一些案例看,一種不太健康的學生會文化已有蔓延的趨勢,學生會早已在輿論場遭受著挑剔的眼光。梳理近些年的案例可知,學生會里,有在通訊群里耍官威的,有貪污、克扣經費的,有罰寫檢討、體罰成員的,有人手一個“正部長級”“副部長級”的……
眼看這些歪風從這所學校飄到那所學校,由此對學生會大動干戈,也是正當其時。而且賣官鬻爵、貪污獎學金等,倘若情況屬實,其性質有多惡劣,影響有多壞,對學生價值觀的摧殘有多嚴重,人人心里都可以掂量出來。
以服務學生為宗旨的學生會,有些竟可以變形至此,儼然如一醬缸,讓20歲左右的年輕人舉手投足間透出一股陳腐氣息,足夠令人嘆息再三。為什么有些學生會呈現如此景觀?這本身就是該反思的。究竟是怎樣一種機制,讓其吸納了那些歪風邪氣,并且不是單一、偶發的情形?對學生會的運轉機制,該有個系統性梳理了。
學生會雖然只是學生組織,但由于它附粘于高校,事實上是無數人走向社會之前的一堂人生實踐課。它對于將來這批人走向社會形成怎樣的行為模式,具有相當的規訓意義。因此,“學生會是什么樣”,本身也與“大學生是什么樣”“社會是什么樣”這些命題相勾連,也有評估社會整體風氣的象征意義。學生會不是個小事,對于可能出現的問題,不能草草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