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童被租客帶走”一案,還是迎來了悲劇的結果。媒體從浙江寧波象山縣公安局獲悉,7月13日下午在象山縣石浦海域發現的女孩遺體,確認系杭州市淳安縣失聯女童章子欣。
不過,就在女童遺體被發現,但警方尚未做DNA檢測認定結果之前,百度認證賬號“章子欣父親”發布了一條動態——剛剛得知我的子欣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去了天堂,這一輩子我們無緣繼續做父女,希望下輩子她還是我的女兒,讓我能繼續照顧她……
然而該動態后被證實是百度當值編輯在未得到章子欣父確認的情況下擅自發布。百度日前發布道歉聲明,表示立即開除當值編輯。
這條動態的發布時間是13日下午,彼時的案件進展還只是“疑是女童的遺體被找到”。所以該動態發布后,引發了不小質疑,因為即便是遺體已確認,家屬馬上去資訊平臺親自發文,同樣顯得有違常理。很快,有采訪女童家屬的媒體指出,認證為“章子欣父親”的百度賬號發布的動態,非章父本人親自所寫,這一操作很快引起悖逆新聞操守廣泛批評。然而,百度方面最初的回應卻堅稱,經過了章子欣父親授權確認。直到兩小時后再次反轉,表示是當值編輯擅自發布。
這段穿插在女童悲劇中的插曲,之所以激起民憤,是因為它讓外界再度看到了對逝者失去底線的新聞消費。
事實上,從女童被帶走,到和家屬失聯,再到兩租客捆綁衣服自殺,杭州女童案由于整個案情存在著諸多疑點,備受外界關注。其中的懸疑色彩,為一些自媒體創作打開了空間,各種神乎其神而又缺少科學依據的真相推理層出不窮,類似獵奇式的寫作,無非是為收割流量。
如此榨取新聞事件流量價值的套路,人們早已不再陌生。只是相對于非機構化、缺少內部審核機制的自媒體而言,百度這樣的互聯網企業,新聞資訊運營理應更規范。
值得一提的是,在幾天前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其高管宣布百度App的日活用戶規模達到1.9億,是國內最大的綜合性內容消費和服務平臺。既然宣稱“國內最大”,就得有最高的價值觀標準和最嚴格的新聞倫理原則。但此事中,用無視家屬權益的操作模式來搶占發布時效,吸引用戶眼球,傳遞的觀感是眼里只剩下產品的流量和日活。
新聞媒體在各類公共事件中搶時效,歷來飽受爭議。在幾年前的姚貝娜風波中,有論者經典的形容稱,就像是一群禿鷲在等待著小孩的死亡。這種批評并不苛刻,第一時間滿足公眾的知情權,不意味著連基本的真實性都可以拋棄。
即便是機構媒體,在搶時效前往往也會核實信源或者去一線采訪,而對于百度這種資訊平臺來說,通過動態這種類似微博的社交發言模式發布資訊,更應該嚴格把關,緊守真實底線。
此事值得反思的地方還在于,一開始百度并不承認,直到內部調查以及外界媒體的繼續采訪交相印證后,才表示動態發布造假。這說明內部的資訊運營機制相當不規范,管理流程存在著不小的漏洞,所以對當值編輯開除了事,非但沒有平息民憤,反而被切割、甩鍋。
顯然,這并不是一家每天有近2億讀者的平臺該有的價值觀。而對百度來說,此次風波將再次成為沉痛的教訓,成為消解公信力的缺口。不管怎么說,流量至上不是新聞正義,任何資訊平臺,如果沒有和用戶體量相匹配的新聞操守,遲早會被輿論的口水所淹沒。
關鍵詞: 消費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