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點的外賣菜品食材有問題,上門投訴竟找不到實體店,原來是藏身民房內的“幽靈外賣”;只提供身份證、銀行卡信息,就能在外賣平臺成功上線一家黑餐館…… 《工人日報》記者日前采訪發現,近年來,網絡餐飲市場發展迅猛,滿足了人們多樣化消費需求。但在消費擴張的背后,無實體店鋪、無工商營業執照、無餐飲服務許可證的“幽靈外賣”以及帶來的食品衛生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消費者、監管者,也困擾著行業自身。
外賣行業興起給消費者帶來的便利有目共睹,但當前外賣市場的問題也的確不少。如日前發布的《網絡餐飲消費維權輿情數據報告(2018-2019)》顯示,在2018年網絡餐飲消費維權的七大問題中,排在前三位的是食品衛生安全、不正當競爭、套證或假證經營。針對這些問題,有關部門明顯加大了監管和處罰力度。國家市場監管總局4月公布的數據顯示,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共下線入網餐飲經營者18.5萬家,取締無證經營9375家。同時,有外賣平臺從2018年1月至今已累計被行政處罰64次,罰款58次,罰金共計650余萬元。
外賣行業的規范發展涉及多個環節,從監管到平臺再到下線餐館,任何環節掉鏈子都可能影響到消費者的權益。尤其是外賣平臺的居中角色至關重要。這次報告顯示部分外賣平臺上商家仍存在“陰陽地址”“多店一證”“僵尸復活”等問題,誠如專家所言,外賣平臺沒有盡到必要的信息核查義務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這實際考驗的是平臺在商家準入上的把關能力以及相應的投入力度。縱容那些沒有任何證照資質或者貨不對板的商家上線,既是對消費者的不負責,也是對平臺形象和口碑的自傷。這部分審核需要成本,但卻不能省。
去年5月多家外賣平臺開始在網站建立違規餐飲店鋪公示專欄并對其證照的真實性、合法性做出公開承諾,同時公布了的還有首批下線店鋪名單。這其實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方式。但目前是否仍只是在北京地區開展,后續推廣又如何,還不得而知。無論如何,避免一些無資質或者信息造假的商家“亂入”,平臺方面有責任把握好入口關。不管是加強事前篩查、核實還是提升事后的違規懲戒力度,如設置黑名單,辦法總比困難多。要知道,如果一些在實體店模式下經營得很糟糕的商戶反而能在外賣平臺上成為網紅,無疑是一個諷刺。
平臺方面管理也需要進一步打通監管信息流通障礙。如一些在線下被處理的餐館,或者說有不良經營記錄的經營者信息,以及實體店在平時遭遇的投訴情況,如能同步反饋給外賣平臺,也有利于平臺方面的審核更加精準化。實際上在多數餐館都上線外賣平臺的大背景下,當前的餐飲市場監管就應該打通線下與線上的區隔,確保監管部門與平臺之間的信息互通、共享。如此既能夠提升監管、審核效率,也能夠更有力的壓縮一些不良商家的生存空間。
經歷前期的補貼大戰,外賣市場早已完成了最初的市場啟蒙,消費者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如果說前期主要是一些平臺的擴張時期,那么當前是該進入到一個內涵式發展的階段了。而從這次報告公布的信息來看,多數平臺離這一目標恐還有不小的距離。無論如何,最大限度清理和預防“三無”式“幽靈外賣”,這個要求并不算高,平臺與監管都需要展現出更大的誠意,拿出更有效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