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日,陜西省銅川市的郝某慫恿馮某用彈弓擊打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朱鹮,朱鹮受傷后,兩人不予積極救助反而將其棄放在路邊,最終致該朱鹮死亡。銅川市耀州區法院經審理認為,二人的行為構成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情節特別嚴重。一審分別判處被告人馮某、郝某有期徒刑10年、8年,并處罰金3000元。二被告人以量刑過重為由提出上訴。經銅川市中院審理,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6月5日《華商報》)
根據2000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的規定,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中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是指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附錄二的野生動物以及馴養繁殖的上述物種。朱鹮有著鳥中“東方寶石”之稱,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數量瀕臨絕滅,經過數十年的保護才實現了族群數量的穩定。
根據刑法第341條第1款之規定,犯本罪的,情節特別嚴重的,處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案中,兩人不聽勸阻,用彈弓將朱鹮擊傷之后,沒有采取相應的挽救措施,也未在在別人的勸阻下及時收手,致使一級保護動物死亡。從意愿上看,即便當時無法識別這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朱鹮,也存在主觀上的故意;事態發生后企圖逃避責任,最終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無論從情節上,還是性質上,都完全符合“情節特別嚴重”的條款,考慮到兩人的責任不同等客觀因素,依法作出的判決“事實情楚,定性準備,刑罰得當”,其行為算是咎由自取。
打死朱鹮判重刑,是一堂本可避免的規則課。近年來,隨著普法的不斷深入,公眾的法律意識在不斷提高。在普法的基礎上,一些案例更是因為影響大而起到了極好的教育意義。
全民普法已進入了“七五”期間,長期的法律宣傳教育加上典型案例,“不知者無罪”的解釋顯然有些無力。法律意識淡薄不僅體現在“不知法”,還在于“知而不守”的底線缺失,一些人甚至在捕殺珍惜保護動物之后上網顯擺,挑釁法律與法治。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受線索追溯和查辦等因素影響,犯罪發生率與刑罰率并沒有形成一致,大量的捕殺行為沒有被及時發現,導致一些人心存僥幸,明知而為之;另一方面,具體的執法過程中普遍存在失之過軟,失之過偏,罪刑并未做到一致,無意間形成了默許與放縱,公眾守法與護法的自覺性不夠強烈。
法治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要通過普法不斷增加公眾的法律知識,還得通過嚴格的執法強化法律底線,提升公眾的法律意識,促使其自覺遵守法律和維護法律權威,對違法行為也敢于舉報和制止,形成人人守法護法的良好格局。從這一點來說,法制意識的提升和法治環境的打造,不能局限于普法層面。通過法律的執行和處罰到位,讓每一個違法犯罪者都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最大程度消除僥幸心理,當是“打死朱鹮判重刑”所帶來的最大啟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