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非法買賣卵子獲利的報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記者通過暗訪發現,目前有多家組織以愛心捐贈名義招募女性卵子,價格從1萬元至10萬元不等,主要根據女性的學歷、身高、長相等因素而定,以“營養費”的名義支付給客戶。
這完全是披著愛心捐贈的名義從事的非法交易。早在2001年,我國衛生部就頒布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配子、合子、胚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不得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出臺這樣的規定,主要出于倫理和醫學方面的考慮。
在倫理學方面,買卵代孕存在未來后代亂倫的可能。正因如此,根據婚配原則,一名供卵者至多可提供給5名受者,否則其后代就有可能在未來出現兄妹或姐弟結合的問題。而一旦買賣卵子之風盛行,這樣的情況將很難避免。而且,卵子是生命的源頭,讓卵子成為可以交易的商品,對生命尊嚴和價值造成的傷害,將會帶來生物學父母和社會學父母的倫理沖突。
此外,買賣卵子還可能對供體的身體造成損傷。因為婦女排卵是有一定周期的,為配子而取卵,勢必需要用藥物干擾婦女的正常生理周期,造成一些不可控的后果。取卵的過程中,造成感染或其他損傷的危害無法完全避免,嚴重的可能造成婦女終身不孕。所以,取卵是一項需要嚴格限制的醫學技術。
數據表明,我國不孕不育患者人數超4000萬。配子代孕是很多家庭現實的需要,是不孕特別是失獨家庭的唯一希望。因此,有些人認為,在明碼標價的基礎上,為這些家庭提供及時的幫助,至少是一種互利互惠。這樣的觀點有一定道理,目前在醫學界內部也有聲音呼吁應該有條件放開卵子有償捐獻,并且美國也已經放開該政策。這樣的需求,當然不應該被忽視。
但是,所有的愛心都應該建立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在現在的條件下,通過交易的卵子只能在不正規醫療機構開展,不但相關操作不規范,引發不良后果的概率更大,對卵子相關檢查不夠,孕育出不良后代的風險也會更高。更何況,中介收取的費用也不合理,將此運作成了唯利是圖的產業。
所以,在相關法規沒有放開的情況下,卵子有償捐贈本質上還是非法交易,如不能及時糾正,必然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為了保障百姓的安全、醫療的規范以及社會的公序良俗,這樣的違法行為必須被歸正。
通過這樣的非法交易,我們也看見,很多人有希望通過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獲得屬于自己子女的強烈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許可以借鑒美國的相關經驗,嚴格設定技術準入等操作流程,對捐獻卵子的人員信息嚴格登記,確保每個人的捐獻次數在5次或者更低的次數以下,最大限度地規避相關風險。在合理的渠道疏通下,非法交易可能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