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那個深夜,真希望自己沒吃小白片!”黃欣(化名)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時針撥回到決定服藥之前的那一刻。
黃欣所說的小白片就是“利他林”,一種被廣泛稱為的“聰明藥”。被稱為“聰明藥”的,還有阿得拉、莫達非尼等一類中樞神經興奮劑藥物。
“把利他林扔進飲料中,然后就能每天工作16個小時。”
“隨身帶兩顆利他林,四顆莫達非尼,比什么都管用。”
“熬夜扛不住,吃了一粒阿得拉。簡直太、精、神、了!”
在網絡上分享的這些服藥感受,曾讓黃欣也經不住誘惑,體驗了一番。
其實,所謂的“聰明藥”根本不存在。健康時報記者多方求證發現,健康人群長期服用不僅不會提升智力,反而極易成癮,甚至有巨大的副作用。
服用“聰明藥”,高考當天暈倒了
本來以為能夠幫助自己提高成績的“聰明藥”,卻讓黃欣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失之交臂。
黃欣的父母都是律師,中考后她來到北京就讀高中。在老家時她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美劇里的物理天才是她的偶像,她想努力考到理想的大學,去學習物理專業。
北京的高中生活開始后,一切都是嶄新的,也包括她的成績:從曾經的“車頭”掉到了“車尾”。但父母卻在成績名次上給她下了死命令,必須考到班級前五名。
迫于家里的壓力,黃欣在一個動漫的貼吧對話中,得知了利他林。黃欣說,“貼吧中描述的服藥后的感受讓我心動: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記憶力超群……”
第一次服藥后,黃欣很興奮。那晚她只睡了兩個小時,好像獲得了無窮的動能去解題、做題。學期末的時候,她的成績如愿沖到了班級的前列。
對于黃欣而言,小小一粒“聰明藥”,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的鑰匙,那種高效的學習情境讓她著迷,也在不知不覺中加大了藥物用量。想到只要取得讓父母滿意的成績,面對藥物用量增大帶來的副作用,黃欣還是不以為然。
“我隱隱知道,幾次嘔吐、胃部難受應該是藥物的副作用,但我好像已經離不開了。”黃欣說。
就在臨近高考的時候,她感覺自己精神越來越差,吃藥也不好使了。父母依舊對她考上理想高校信心滿滿,但在高考第二天,她昏倒在了考場里。
在急診室醒來的黃欣看著母親焦慮的臉,對問診醫生坦白了自己的服藥史。被轉至精神科后,即便經過專業檢查暫時沒有發現她對藥物成癮,但她的身體已經處于極度虛弱狀態,而且伴有較為嚴重的神經衰弱,需要至少休息三到六個月,并同時進行藥物、營養、心理與睡眠等綜合治療。
“聰明藥”實為“精神藥”,代購、電商仍能買到
事實上,利他林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在我國,早已被國家列入第一類精神藥品名單進行嚴格管理。
早在1996年,原衛生部頒布的《精神藥品品種目錄》,就把哌醋甲酯列為第一類精神藥品。2005年頒布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生產管理辦法(試行)》,則對第一類精神藥品的生產、采購作出了嚴格規定。正規醫院一般會按照《處方管理辦法》嚴格管理這類藥物。
這些“聰明藥”從哪兒來的呢?
黃欣說,她當時一心想買到“聰明藥”,嘗試了很多途徑。黃欣聯系了在美國讀高中的一位好朋友,在她的幫助下拿到了藥物。也是從她朋友口中聽說,在美國的一些高校中學生服用這些藥物不算罕見。
利他林、阿得拉等藥物最開始在國外被通常稱為“Smart Drugs”(聰明藥),記憶力或注意力的提升,被認為是藥理學認知增強(PCE)。
英國BBC早在2010年制作的紀錄片《藥物依賴》中就有提到:在劍橋大學,某些學生在濫用一種叫做“Ritalin”(利他林)的藥品。他們甚至把利他林稱為“大腦偉哥”,“有了它,成績才會屹立不倒”“一小粒阿得拉,讓人神清氣爽、思維敏捷。”
如今,獲得這些藥物甚至更加便捷。健康時報記者以“利他林”搜索發現,大量類似的售賣信息瞬時涌入眼前。
“利他林長期供貨,考研復試的同志們,高考沖刺的同志們,有貨了。”
“瑞士利他林、巴版利他林到啦,需要的私信我。”
“美國利他林,多余轉讓,二月底回國。”……
2018年,一份發表在《國際藥物政策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上的全球藥物調查顯示,近半數(48%)的人是通過朋友獲得藥物;10%的人是通過經銷商或互聯網購買的;還有6%從家庭成員處獲取。調查者中,美國受訪者報告的藥物使用率最高:在2017年,近三成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過去12個月中至少使用過一次PCE藥物。
在阿里巴巴旗下的二手購物APP“閑魚”上,即便“利他林”一詞已被屏蔽,但如果把關鍵詞換成“利潤很低”“利他利手表”等詞語,便會發現一個個“神奇”的鏈接。與賣家聊幾句,對方就會要求你加一下微信號,“微信上細說”成了開啟一樁買賣的通關密語。
健康時報記者添加了一位賣家的微信,對方提供了藥品圖片與價格。單獨看藥物的價格真的不算貴,學生黨購買似乎并無壓力。賣家還“好心”提醒:可以每天半粒、一粒小劑量地吃,但千萬別過量猛吃,容易吐;小劑量身體沒事的。
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劉勇表示,希望在社會的廣泛關注下,國家醫療衛生管理部門、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等能高度重視,加強對這類精神藥物的監管,打擊互聯網、“黑市”等非法交易、售賣行為。
不當使用“聰明藥”,甚至會損害認知功能
與黃欣一樣,想在短期內快速提高成績或達成某項目的,是很多青少年最初的想法。然而,聰明藥用得不當,反受其害,甚至會損害認知功能。
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志在2014年發表過一項研究(Modafinil Increases the Latency of Response in the Hayling Sentence Completion Test in Healthy Volunteer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研究中所有的參與者都要完成一項著名的神經心理學任務——Hayling填句測驗。研究結果顯示,服用莫達非尼(一種覺醒促進劑)并不會提升健康人的空間工作記憶、邏輯記憶、言語流暢性、持續性注意力等,“精神興奮類藥物能提高狀態極差之人的認知能力,但會損害健康人的認知功能。”
我國知名兒童精神醫學專家、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醫師鄭毅表示,所謂的“聰明藥”是不存在的,把它們叫做“聰明藥”,是一種很危險的叫法。一些人可能只是在服用后精神變好了、成績提高了,但與“提升智力”并不是一回事。
“短時間內的興奮過后,身體必然會出現代償、出現某些抑制。”鄭毅教授說,我們的身體活力是有周期性的,需要休息和睡眠。一旦為了所謂的“精神”而剝奪了睡眠,看似精神了,實際上卻是無效的興奮。
劉勇也指出,弱化甚至主動忽視藥物副作用,對于正常人、健康人群來說是危險的。服用者不但不可能變“聰明”,還可能引起頭痛、嘔吐、過度興奮、失眠、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種副作用,而且藥物成癮風險極高!
教育孩子要趁早,不能等到了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鄭毅教授對健康時報記者強調,如果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養成、心理素質培養沒有到位,吃了所謂的“興奮劑”“聰明藥”也無濟于事。
不知道如何用藥,與用錯藥同樣可怕
利他林作為一種治療認知障礙等疾病的藥物,如今頻頻以“聰明藥”“成癮”等標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這一點讓鄭毅教授感到些許無奈。一方面,他愿意看到大家對藥物成癮的危害認知與警惕,但另一方面,他也擔憂這種“警惕”會加劇人們對認知障礙、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誤解。
鄭毅教授分析說,一種情況是這類屬于中樞神經興奮劑的藥物給他帶來了一定的“刺激”,達到了一種短期內的興奮。但還有一種情況,也更容易被大家忽視的現象就是:他可能本身就是一位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患者,但長久以來卻不自知,服用此類藥物恰恰帶給了他一定的治療作用。
十多年前,輾轉從外地來北京找鄭毅教授求診,被一些人稱為“鐵窗男孩”的一位小患者,曾在多處被醫生判定有分裂癥、品行障礙等問題,一上學就緊張,難以與人相處,攻擊性強,甚至會有普通人看來“發瘋”“失常”等表現,而不得不被家人鎖住,隔著帶欄桿的鐵窗給他送飯送水。
鄭毅教授通過一段時間的藥物系統治療(PCE等藥物的治療)和心理治療等綜合治療,幫助男孩逐漸恢復了健康。如今,曾經的“鐵窗男孩”已到澳大利亞留學,主修幼教心理學專業。
“直到現在,國內對多動癥等影響認知的精神心理疾病的認識依然不足,不管是兒童還是成人。特別是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甚至很多精神科醫生都難以診斷。”鄭毅教授說,我國目前對于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疾病診斷率本身就不足,如果再對利他林這些藥物產生誤解,談藥物治療色變,那么對我國這些多動癥等認知受影響的障礙患者來說,真不是件好事。
美國著名游泳運動員邁克爾·菲爾普斯曾贏得23枚奧運會金牌,他10歲時曾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嚴格的運動訓練幫助他控制住了癥狀,但沒有消除根本問題。他曾因酒駕被捕,被美國泳協禁賽6個月;還公開承認吸服大麻。
鄭毅教授表示,如果兒童多動癥沒有得到及時規范診治,這些患者成年后,七成以上的人至少合并焦慮障礙、物質濫用等精神障礙中的一種。而一位普通的患者,治療周期大概在一年左右,再配合心理、行為等綜合治療,診斷檢查后再由醫生決定患者是否還需要繼續進行藥物治療,且正規治療都是“緩釋”用藥,藥物成癮問題幾乎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