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臺前梁上雕刻的飛禽走獸,墻壁上繪制的《麒麟送子》圖,利用聲學原理設計的“擴音”底座……在山西太原市美術館舉辦的“三晉首邑——陽曲縣古戲臺”攝影展廳內,不時有觀眾駐足,嘖嘖稱奇。
山西戲曲歷史悠久,宋金時期,雜劇、院本、諸宮調出現后,演出場地由平地登上戲臺。據統計,山西現存元明清時期的古戲臺約有3000座,位居全國前列。
“據史料記載,陽曲縣古戲臺目前可考的有93座,最早可追溯至金代。陽曲古戲臺建筑風格各異,見證了各個時代的文化變遷,這也是我們選擇其作為拍攝素材的原因。”山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孫樹昆說。
2015年,孫樹昆、李蘇霞和慕振華三位年過花甲的攝影愛好者,在陽曲縣拍攝建筑斗拱時,被各式各樣的古戲臺所吸引。在走訪村落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很多村子的古戲臺年久失修,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如此珍貴的古建筑,如果不能給后人留下些許印記,真的太可惜了。”于是,孫樹昆一行三人,開啟了為時兩年的“搶救性拍攝”。兩年多的時間,他們走遍了陽曲縣10個鄉鎮200多個村莊,拍攝了近百座古戲臺,并查閱對照相關古籍整理成冊。
2018年,當地政府得知此事,就現存古戲臺的文化價值進行研討,隨即開展了保護古戲臺行動。近一年的時間里,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陽曲縣政府聯合古建專家進行專業論證,對其中9個古戲臺進行了重新修葺,20個進行了部分修葺,不少戲臺前還修建了鄉村文化廣場。
陽曲縣委書記裴耀軍介紹說,為了更好地保護珍貴遺存文物,讓它們有效傳承下去,陽曲縣制定印發了《關于古戲臺(古建筑)保護利用的通知》,編寫出版攝影畫冊,舉辦古戲臺攝影展,還將現有的影像資料納入縣志,不斷增強大家的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