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12月15日晚間,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零距離》報道了鹽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回收過期蜂蜜一事。企業宣稱“退給蜂農養蜜蜂”,但是記者卻發現這些蜂蜜送回了原料庫。該企業是北京同仁堂蜂業的委托加工方。16日,北京同仁堂蜂業發表聲明稱其監管不力,已經暫停鹽城金蜂的代加工,物料封存,等待調查,并表示產品未流入市場。
擊穿品牌責任底線
此事件曝光后,使得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全國中藥行業著名老字號北京同仁堂遭遇信任危機。眾所周知,同仁堂是一家著名百年老店。“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是它的立店箴言。但回收過期蜂蜜,更改生產日期,顯然不是這種作風的體現。甚至,這也不是“省人工”“減物力”的問題,而是涉嫌違法違規經營,觸碰了法律。出現這些問題,板子不該打在代工模式上,同仁堂不能免責:委托加工不代表監督責任就可以弱化,就可以撒手不管,反而更該加碼監管力度,避免合作方因責任意識不強而越軌。【詳細】
百年老字號因有悠久歷史與深厚的市場信用,開起分店來也是特別容易,這些年,蘿卜快了不洗泥的故事并不鮮見。表面來看,這是大品牌的品控問題;實質而言,是濫用品牌信用、急速市場變現的必然之禍。同仁堂蜂蜜事件擊穿了品牌責任底線——它再次告訴消費者,動態的市場里,老字號也非圣潔如斯;它再次告誡涉事企業,品牌信用終究是個定量,透支多了遲早會玩死。至于職能監管部門,責任就在于揭下少數作惡品牌的那層畫皮。【詳細】
再證食品安全鐵律
千百年來,市場早就潑滅了“免檢”的空想,一個共識無比清晰——監管一旦闕如、責罰一旦綿軟,老字號定會犯“老頑疾”。康熙當年寫下的“同修仁德、濟世養生”八個字,在品質與安全上并不是什么黃馬甲的背書;“業界良心”如果沒有良心監管來檢閱,消費信任和市場公信大概遲早也會“喂了狗”。說實話,因為有了“同仁堂”三個字,相關食品、保健品或藥品的價格并不便宜,消費者也認同這個基本邏輯——高價買個高質量,高價買個更安心。結果呢,品牌不僅沒有履行質量義務,相反在底線問題上如此觸目驚心,無論“未流向市場”的說辭真假與否,其產品生產流程已經叫人疑竇叢生。【詳細】
我們常說“企業要有道德血液”,但企業道德的血液,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嚴格執法才能促使企業遵紀守法。同仁堂“蜂蜜門”再次驗證一條鐵律:食品安全是生產出來的,更是監管出來的。對此,有關部門必須一查到底,嚴懲違規企業,堵塞監管漏洞。只有嚴格監管才能倒逼廣大企業規范生產誠信經營,才會打造出更多“百年老店”。【詳細】
老字號更要珍惜羽毛
越是老字號,越是應該珍惜羽毛,因為老字號的品牌價值來之不易:它不僅積淀著濃厚的歷史人文價值,更是世代精湛技藝操持和精心維護的結果。而且,不少老字號也享受到不少政策的眷顧。多重因素加持,老字號不能虛擲了多年積累的好名聲。老字號的立身之本就是一個“信”字,不管其采用怎樣的經營模式,始終應該將質量與誠信放在首位,不能因利棄義,更不能故意作惡。【詳細】
同仁堂家大業大,經營遍布全國,甚至走向世界,旗下有眾多產業,現在的同仁堂跟歷史上的同仁堂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需要繼承傳統文化精髓,也需要用上現代企業的管理辦法和質量控制體系。同仁堂需要針對此次在子公司上發現的問題,對全公司進行排查。向外界展現優秀的治理能力才能打消顧客的顧慮,以這個標準看,同仁堂要總結的地方還有很多,要做的事還有很多。這表面上看是對消費者負責,其實也是對自己負責,每一次危機的發生其實都是一個檢視自己的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尋找防范危機的辦法。這樣的企業才會老味道依舊,才也不容易在擴張與繁衍中變了質。【詳細】
微言大義:
@童話里你的樣子:百年老店啊!這是要自毀招牌?
@天空一直下著雨:良心不會痛嗎?
@@這是一只可愛橙:同仁堂對得起門口的對聯嗎?
@藝子琛:天然蜂蜜在保存完好的情況下是可以儲存好多年不變質的,除非經過添加或者處理。
@紫砂茶壺:順便查查藥,或許還會有驚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二十個字,字字千鈞。正因恪守這一古訓,歷代同仁堂人才能不斷將老字號發揚光大。經過三百多年的風雨,如今的同仁堂早已發展成為一家擁有現代制藥業、零售商業和醫療服務業的大型上市公司。但令人遺憾的是,同仁堂近些年屢屢因為藥品、食品不合格被通報,這與其多年積累的口碑不相稱,也辜負了消費者的期待。同仁堂的未來會怎樣?這家老字號企業該如何發展?如今的經營者們不妨每天看看門口的那副對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