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國債1萬億,新增赤字1萬億規(guī)模。這兩萬億,是中央對近期吵得不可開交的“財政赤字貨幣化”,給出的答案。
財政赤字貨幣化,一開始僅僅是經濟學術圈的討論,這個詞乍聽很高大上,普通老百姓都插不上嘴。但說白了,就是政府缺錢,直接找央行印錢就完了。
這和我們看到的QE還是有區(qū)別的。以往財政部門缺錢,都是向市場發(fā)行國債,也就是說,借的是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錢。之后,金融機構再把手里這些債券,在二級市場交易流通,買賣給需要的人。
而我們熟悉的量化寬松,指的是央行從銀行手里買下這些公開流通的國債。這樣一來。銀行手里有了錢,就能增加市場流動性,從而降低市場利率。
但注意了!借錢是要還的,等國債到期了,財政部門或者金融機構就要還本付息。然后央行逐漸減少債券購買量,這個過程就叫縮表,等于回收了貨幣的流動性。
在上述這個過程中,貨幣收放的主動權在央行。
但財政赤字貨幣化就不一樣了!財政部門如果缺錢,直接拿著印好的債券找央行,都不需要向市場借錢,直接被央行0利率買下來,還不用還錢。
在這個過程中,貨幣的主動權在財政,央行就是個工具人,只需要配合印錢就行。
看明白這個邏輯,你就知道,為什么提議財政貨幣赤字化的,是來自財政部門的學者劉尚希。而反對赤字化的,大多出自央行體系內的經濟學家。
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翻舊聞,這已經不是央媽、財爸之間第一次公開爭論了,前兩年也有過。
那么,這次1萬億的特別國債,它是不是赤字貨幣化呢?
目前來看,大概率不會!為什么是大概率呢?
首先,從用途來說:特別國債的發(fā)行不是為了彌補財政赤字,而是專門服務于特定需求和用途的。既然不計入赤字,那就說明一個問題!特別國債是要考慮回報的,不論誰買都得保證退出機制。
以中國歷史上兩次特別國債為例:
l 第一次是1998年,當時國企下崗、企業(yè)三角債嚴重,銀行呆賬壞賬岌岌可危。財政部向四大行發(fā)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來補充國有大行資本金。
l 第二次是2007年,發(fā)行了1.55萬億特別國債。這些特別國債用于購買央行的2000億美元外匯,作為中投公司資本金。
可以看到,這些特別國債都沒有計入當年的預算赤字,而是換成了金融機構的等值股權。表現(xiàn)在四大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就是資產端增加了2700億金融機構股權,負債端增加等量的特別國債。
那么,這次抗疫特別國債用在哪里呢?
目前的投入方向還是比較明確的,全部轉給地方政府,用于基層的保就業(yè)、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項目,像減稅降費、擴大消費和投資等等,不允許截留挪用。
另外,是不是赤字貨幣化,還要看特別國債的發(fā)行方式。也就是由誰來買單?
目前這次1萬億元的特別國債,還沒有明確發(fā)行方式。如果央行作為直接購買人,那么相當于給財政赤字貨幣化開了先河。但從之前我們國家 兩次發(fā)行特別國債的例子來看,認購方主要都是商業(yè)銀行,也就是市場買單。
央行則作為重要的配合角色,它會通過降準、再貸款,釋放等量流動性給商業(yè)銀行,降低銀行購買特別國債的成本。所以,這1萬億的特別國債,是需要產生持續(xù)性收益的。它和新增1萬億規(guī)模的財政赤字,在用途上會有本質區(qū)別。
財政赤字增加的1萬億,是給地方政府保證運轉用的,不至于出現(xiàn)發(fā)不出工資,這類系統(tǒng)性問題,花掉就沒了。
而特別國債的1萬億,可能更多還是用于投資領域,比如設立產業(yè)基金,給優(yōu)質企業(yè)擔保融資,起到保經濟、保就業(yè)的作用。至少在投資方面,特別國債要保證它的持續(xù)性收益。
不過,從這次特別國債1萬億的量來看,如果全部流向市場發(fā)行,相當于增加了債券市場的供給。會擠壓企業(yè)債的購買量,推升市場利率。
所以,二季度央行的降準、降息還是可以期待的。克制恰恰是為了將來更大的政策空間,這一輪特別國債能發(fā)揮多大的作用,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