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證券調整60億定增預案,50億主攻資本中介和自營業務,3家股東認購7.5億
繼海通、國信之后,南京證券成為了第3家調整定增計劃的上市券商。
南京證券表示,經3月20日董事會審議通過,本次針對60億定增方案的修訂主要包括:發行對象數量上限、發行價格及定價原則、限售期安排等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控股股東在內3家大股東合共計劃認購7.5億元。
據悉,南京證券的60億元定增計劃始于2019年8月,并在2019年12月獲得證監會受理,目前尚未經過發審委審核。
緊跟政策調整定增預案
2019年下半年,經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審核通過,南京證券推出了募資規模不超過60億元的定增預案。彼時,南京證券計劃向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不超過6.6億股(含本數)A股股票。該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申請已于2019年12月被證監會受理。
緊接著,證監會在2月14日發布再融資新規,從發行對象、發行定價、限售期等多個維度放寬了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規則。一時間,眾多上市公司紛紛公告要對之前的定增預案進行修訂,而在券商板塊,動作最快的是定增項目已經過會的國信證券、海通證券。
如今,南京證券也緊隨政策號角,成為第3家嘗鮮再融資新規的上市券商。根據公告,此次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發行對象數量上限增至35名,修訂發行價格、定價原則、限售期安排等相關內容,明確已確定的發行對象的擬認購具體金額;更新公司及發行對象基本情況;補充與發行對象簽署認購協議之補充協議;更新股票攤薄即期回報;更新本次定增的決策程序。
三名大股東認購7.5億元
南京證券稱,此次定增將向南京紫金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紫金集團”)、南京新工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新工集團”)、南京交通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南京交投”)等不超過35名(含35名)特定對象發行。
值得注意的是,紫金集團直接和間接持有南京證券31.02%的股份,系控股股東;新工集團、南京交投分別持有南京證券7.57%和6.36%的股份,系5%以上股東;因此紫金集團、新工集團和南京交投均為公司關聯法人。
其中,紫金集團擬認購金額為3億元,新工集團擬認購金額為1億元,南京交投擬認購金額為3.5億元,且均以現金認購。3家大股東此前已在2019年8月2日與南京證券簽署了附條件生效的股份認購協議,并于今年3月20日簽署了補充協議。
南京證券認為,3家股東參與此次定增認購,表明其對南京證券未來的良好預期及長期發展的支持,有利于公司擴大資本規模、夯實資本實力,進一步加快業務收入結構的調整,有利于保障公司穩健持續發展。
8折定價與鎖定期減半
與其他調整定增預案的上市公司類似,南京證券此次定增方案修訂的重頭戲也集中在了發行定價和限售期方面。
此次,南京證券將發行價格調整為不低于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不含定價基準日,下同)公司A股股票交易均價的80%(此前是90%)與發行前公司最近一期末經審計的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每股凈資產值的較高者。3家擬認購大股東不參與市場詢價,但承諾接受市場詢價結果并與其他發行對象以相同價格認購。
在限售期方面,持有南京證券股份超過5%的股東的限售期仍舊不變:控股股東紫金集團本次認購的股份需鎖定至少60個月不得轉讓,新工集團、南京交投本次認購的股份36個月內不得轉讓。而對于持股比例5%以下的發行對象,本次認購的股份僅需鎖定6個月,相比于之前的12個月已經減半。
主攻資本中介和自營業務
“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化,我國證券行業的盈利模式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從過去以通道傭金業務為主的業務模式過渡到傭金業務、資本中介類業務和自有資金投資業務等并重的綜合業務模式。”南京證券認為,隨著國內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科創板的推出也要求保薦機構應當參與戰略配售,客觀上對證券公司資本實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為此,南京證券表示,需通過盡快補充資本金和營運資本,進一步優化業務結構,將業務結構性調整優化上升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及時跟進互聯網金融服務,推動線下業務線上化。
反映到本次60億定增的募資用途方面,南京證券計劃將各撥出25億元投向資本中介及自營投資業務的擴張,其余10億元則分別用于補充營運資金(6億元)、信息技術和風控合規投入(2億元)、子公司增資及網點建設(2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滬深兩市融資融券業務余額達到9489億元,而南京證券同一時間融資融券業務余額僅為45.90億元。南京證券擬將25億元主要用于擴大融資融券、股票質押式回購等業務規模,在鞏固現有通道業務基礎上,以融資融券等類貸款業務為收入增長驅動器,以互聯網金融作為轉型的助推器,進一步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同時,南京證券還擬利用不超過25億元用于擴大公司自營業務投資規模。當前自營業務正在向去方向化、增加多元交易轉變,整體投資策略更趨成熟穩定。南京證券表示,在權益投資方面,擬加強政策面及重點行業和公司的研究,關注符合國內產業升級方向和政策戰略、景氣度持續向上的企業;固收投資方面,確定以穩健配置為主兼顧波段利差交易的投資交易策略;衍生品業務方面,則將著重開展量化對沖選股、商品CTA、期權和可轉債投資策略,努力拓寬收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