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海關總署發布前兩個月進出口數據,據統計,今年前2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2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9.6%。其中,出口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2.08萬億元,下降2.4%;貿易逆差425.9億元,去年同期為順差2934.8億元。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月份為管控疫情,大范圍企業工廠停工停產,部分企業不得不面臨訂單取消或延遲交付的情況,出口的供給端受到明顯影響,因而顯著下滑。相較出口端而言,由于疫情防控與民眾居家所產生的物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我國的進口需求,同時當前我國復工之后人民幣匯率的連續走強也對進口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從結果來看,相比而言出口端受到的沖擊更為明顯。
海關總署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外貿進出口下降,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春節假期延長等因素影響。我國經濟貿易具有較強的韌性和慣性,外加大宗商品裝船期和企業進口節奏的原因,前2個月進口僅有小幅下降,疫情對進口的影響尚不明顯。
談及如何看下一階段的外貿進出口走勢?上述負責人表示,盡管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對外貿進出口造成一定沖擊,但我國外貿發展韌性強,企業的適應力和市場開拓能力也很強。這段時間,企業積極與外方談判適當延長訂單交付期、加班加點完成訂單任務。相關部門也陸續出臺支持企業渡難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歸根結底取決于國內整體經濟基本盤,短期疫情的沖擊并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韌性十足、穩中向好的局面,況且疫情對進出口的影響是暫時和階段性的,外貿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我們應該對我國外貿穩中提質、高質量發展的長期走勢充滿信心。
對于后續政策而言,明明表示,從供應鏈角度,全球疫情擴散加大而國內疫情有所控制,可鼓勵國內相關產業填補全球內受損產業鏈的空缺,把握機遇;另外應該從外貿企業的經營流程制定更細化的優惠政策。
“下一步,我們應該繼續不遺余力地對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予以支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盡早恢復產能,只有外貿企業生產運行恢復正常,才能真正地穩住外貿形勢。”付一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