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定增股份的解禁,首發股份的解禁對股價影響可能較為明顯。
銀行股2020年將迎解禁大年。近日紫金銀行13.69億股的限售股流通,拉開了今年銀行股的解禁帷幕,緊隨其后的還將有青島銀行和張家港行。據Wind統計,包括上述3家銀行在內,今年共有12家上市銀行面臨解禁,解禁股數約為283億股,市值近1900億元。
巨額解禁之下,市場聚焦于銀行股的后市表現。有業內人士表示,綜合次新城商行和農商行解禁后的股價來看,首發股份的解禁對股價影響可能較為明顯,不過股東是否會減持的關鍵還在于對銀行的認可度。2020年的經營環境對銀行并不算有利,銀行股表現還有待考驗。也有觀點提及,在對銀行股的估值上,可適當弱化對短期經營周期的關注,著重關注銀行的長期戰略和執行力。
首月解禁規模預計超20億股
在2019年中小銀行爭相上市的大勢下,2020年銀行業自然迎來了解禁大潮,首月便有3家銀行面臨解禁,解禁股份皆為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其中,紫金銀行作為2019年首家上市銀行,成了2020年首家解禁的銀行,且還是本月解禁規模最大的銀行。
根據紫金銀行公告,該行原定有22.07億股解禁,占總股本的60.30%,占流通股比例高達85.77%。不過因有部分股東自愿鎖定,實際解禁規模大幅縮水,約為13.69億股,占總股本的37.39%,解禁市值超70億元。而在解禁當天,即1月3日,同時也是紫金銀行上市周年日,該行股價或因巨額解禁承壓,開盤便大跌7.39%,截至當日收盤報5.45元/股,跌幅為4.05%。
“紫金銀行解禁的規模相對來說較大,市場承接有限,再者市場上態度趨于謹慎,因此解禁對于該行的影響比較明顯。”一位華東地區城商行人士告訴記者。不過令紫金銀行股價重挫的并非只有解禁這一因素,高管離職、頻受處罰等都使其股價承壓。截至1月7日收盤,該行股價報5.41元/股。
除紫金銀行外,1月還有青島銀行和張家港行面臨解禁,解禁日期分別為1月16日和1月31日,解禁股份數量分別約為1.54億股和8.37億股,對應市值分別約為9億元和49億元。
對于青島銀行而言,1月的這次解禁是其上市來首次解禁,占總股本的3.4%左右。就其近期股價表現來看,走勢較為平緩,自1月2日出現大跌后,回漲乏力,在5.38元/股上下波動。截至7日收盤報5.95元/股,市凈率1.24倍。
基本面上,青島銀行經營效益穩定提升,根據該行2019年三季報,實現營業收入71.89億元,同比增長35.8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47億元,同比增長10.98%。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島銀行資本充足壓力仍存,截至2019年9月末,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49%,雖較上年末的8.39%上漲0.1個百分點,但仍接近7.5%的監管紅線。
與此同時,青島銀行也面臨著較高的資產質量壓力。一方面,不良貸款率在上市銀行中屬于偏高水平(2019年三季末報1.67%),另一方面,撥備覆蓋率逼近150%的監管門檻。
對于張家港行而言,解禁已屢見不鮮,回顧以往解禁情況,通過比較該行解禁前后20日漲跌幅可以發現,在2019年的10次解禁中,解禁后出現漲幅擴大、跌幅縮窄或者由跌轉漲的情況有6次。不過最近一次,即2019年10月30日,在142萬股解禁后,張家港行股價于11月初出現大幅下跌,后于12月中逐漸回升,目前報5.90元/股,市凈率為1.08倍。
從張家港行經營情況分析,近年來,得益于規模的擴張,該行營收持續高增,資產質量有所改善。2019年三季報顯示,張家港行營業收入28.07億元,同比增長30.08%;另外,該行貸款核銷力度同步加大,三季度末不良貸款率環比下降1BP至1.42%,為上市來最低水平。
但近期張家港行收到了來自蘇州銀保監分局25萬元的處罰,事由是源數據差錯致使報表錯報且責令改正逾期不改正。
解禁壓力因“行”而異
Wind數據顯示,除了上述3家銀行外,2020年還有9家銀行面臨解禁,按照1月7日收盤價計算,12家銀行累計解禁市值約近1900億元。
其中,郵儲銀行、渝農商行和浙商銀行年內均有兩次解禁,三家銀行解禁股數分別為48億股、49億股和83億股。另外,這3家銀行解禁市值也位列前三,其中,郵儲銀行以超400億元的解禁市值高居首位。
再從解禁股份類型上看,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和北京銀行是定向增發機構配售股份,紫金銀行、青島銀行、張家港行、青農商行、蘇州銀行和常熟銀行為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渝農商行、浙商銀行和郵儲銀行則為首發一般股份和首發機構配售股份。
“通常來說,首發股份的解禁對股價影響較為明顯,”一位銀行業券商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可以從次新城、農商行解禁后的股價表現看到,主要的原因在于,一些解禁的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在獲得不錯收益后,就獲利了結,繼續持有股票的意愿并不大。”
相較而言,定增股份的解禁對股價影響相對有限。“因為定增基本面向的都是大股東,解禁后大股東減持意愿基本較弱。”前述券商分析師說。縱觀以往的解禁歷史也不難發現,確有一些大股東為了穩定銀行股價而自愿鎖定股份,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解禁對銀行股價的壓力。
“具體到個股上,每家銀行面臨的壓力也不一樣。”前述華東地區城商行人士告訴記者,“對于多數大股東來說,解禁后是否減持還要考慮到銀行股的市場行情、個股估值高低、基本面等,關鍵在于對銀行未來發展的認可,這就涉及到銀行的戰略定位、特色優勢等多種因素。”此前面臨解禁的江陰銀行、無錫銀行等并未出現大跌,有業內人士分析,這可能就在于它們的低估值以及較高的市場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在解禁壓力襲來的同時,銀行股“破凈”也在持續。目前36家A股上市銀行中,已有24家破凈,破凈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投資者對銀行資產質量的擔憂。
那么在雙重壓力之下,銀行股后市怎么看?一位銀行業人士對記者說,“眼下銀行股市凈率平均大概在0.85倍,處于偏低水平,估值修復值得期待,但具體需要多長時間還難判斷,不過中樞應該是在往上走。”
中金公司發布的研報也提到,目前中資行估值處于歷史低位,估值繼續下調的幅度和概率有限。另外,“國常會降低了大行普惠小微貸款的增速和成本要求,行政因素邊際在改善;業績和估值分化有望持續,優質銀行估值中樞有望保持甚至拉大。”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相較其他行業的股票,銀行股最大的特點就是業績相對穩健、股息率高,且估值目前處于低位,因此長期配置價值顯著。但還需一提的是,在銀行業未來發展中,資產質量和信用風險將成為影響業績的核心變量。
綜合風險趨向,招商證券稱,2020年對銀行股的投資要考慮短期經營周期,選擇聚焦零售業務、零售貸款資產質量優秀、資管業務發展審慎且轉型進度快、撥備覆蓋率超300%、 有能力降低信用成本的銀行;此外,還應衡量其戰略的前瞻性和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