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9年,被稱為“史上最嚴車險監管年”;而從監管釋放的信號來看,2020年車險監管還將升級。上海證券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半個月前,銀保監會財險部與人保、平安、太保、國壽、中華、大地、陽光、太平、天安、華安等10家財險公司開展車險集體監管談話。
此次集體監管談話的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通報近期車險主要監管舉措及市場運行情況;二是定調2020年車險監管走向,不只是叫停地市級分支機構,還可能叫停省級分公司甚至總公司。
叫停141個財險分支機構車險業務
2019年1月初,上海證券報獨家報道“浙江及廣西銀保監局叫停5家地市級保險機構商業車險業務”。此后,針對車險的強監管持續推進,本報均進行了及時報道。
業內知情人士稱,在半個月前的這次集體約談中,監管通報的數據顯示:2019年(截至12月23日)已對141個財險分支機構采取了停止商業車險條款和費率的監管措施,涉及33家財險公司法人主體。其中,山東、河北、內蒙古被叫停的機構最多。被叫停分支機構最多的財險法人主體,主要集中在車險市場頭部公司。
33家財險公司法人主體,是怎樣的一個概念?全國共有88家財險法人公司(截至2018年末),這意味著曾被叫停部分區域商業車險業務的公司占了近四成。若剔除部分外資產險公司目前不做車險業務的因素,可能該占比數據會更高。
此外,2019年,監管共對87個財險分支機構車險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行政處罰,共罰款1735萬元,處理責任人126人次。
財險公司被叫停商業車險業務,是2019年以來監管大規模車險整治行動的結果。據了解,地方銀保監部門在對車險業務進行檢查時,發現并查實了相關違法違規行為,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給予或承諾給予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變相突破報批費率水平;二是通過虛列其他費用套取手續費,變相突破報批手續費率水平;三是費用數據不真實,保險公司向中介機構承諾支付高于報批水平的手續費率,但不及時入賬。
對車險市場的高壓監管態勢將持續
此次會上通報的情況顯示:在持續嚴監管下,近期以來,車險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但基礎并不穩固;費用率明顯下降,但2019年11月出現反彈;保費增速企穩回升,但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公司經營行為有所規范,但經營理念仍未根本扭轉,并且規避監管的行為時有發生。
這背后反映出,不少財險公司仍存僥幸心理,錯誤認為嚴監管只是“一陣風”。上述會議傳出的信號明確:對車險市場的高壓監管態勢將持續,從嚴監管仍是主旋律。
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銀保監會財險部在此次會議上對于下一步的監管措施提出四點建議,其中最受關注的兩點是加大車險市場亂象整治力度和加大高管人員責任追究力度。此外,加強考核政策窗口指導,以及繼續推進車險綜合改革研究,深入征求各方意見。
具體來看,從今年1月1日起,查實1次違規,相應的市級財險機構停商業車險業務3至6個月;查實財險公司在同一銀保監局轄區內2次違規,相應的省級財險機構停商業車險業務2至6個月;查實大型公司在全國范圍內10次、中型公司6次、小型公司4次違規,相應的財險公司總公司停商業車險業務1至6個月。對機構及高管則層層問責,被停商業車險業務的相應公司,在上級機構對其及高管問責處理后,再解除監管禁令。
對于如何加強車險監管、促進車險高質量發展,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在會上提出了七點要求:合理制定車險考核指標;切實增強合規經營意識;大力提高數據真實性;大公司要帶頭維護市場秩序;認真開展違法違規行為整改;加強分支機構管控;做好車險綜合改革配套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