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科創板上市公司傳音控股發布公告,公司擬使用額度不超過25億元的部分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于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投資產品(包括但不限于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等)。在上述額度范圍內,資金可以滾動使用。
一石激起千層浪,坊間議論紛紛,這個科創板的新貴,僅公開交易10個交易日就將凈募集的26.75億元中的25億元用于現金管理,這讓人不得不感慨那句中國的老話:“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關于“圈錢”的質疑
其實,上市公司用閑置資金進行現金管理、購買理財產品已經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有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1252家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總額達1.66萬億元,與此前相比,上市公司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申購,無論是上市公司參與的數量還是認購金額總額,均刷新了最近5年來的最高紀錄。在合計認購金額高達1.66萬億元的上市公司中,有23家上市公司對銀行理財青睞有加,委托銀行理財的資金均超過了100億元。
然而,傳音控股進行現金管理是如此微妙而敏感。
根據《傳音控股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招股說明書》的安排,傳音控股的募資分別用于七大項目:一、傳音智匯園手機制造基地項目105,878.54萬元;二、手機生產基地(重慶)項目51,842.35萬元;三、移動互聯網系統平臺建設項目37,146.28萬元;四、海手機研發中心建設項目20,511.29萬元;五、深圳手機及家電研發中心建設項目22,412.46萬元;六、市場終端信息化建設項目33,312.30萬元;七、補充流動資金30,000.00萬元。七大項目的資金需求總額是30.11億元,按照這一資金需求,傳音控股的募資還有3億多元的缺口,上市10個交易日不到,不但缺口消失,幾乎全部募集資金都變成了閑置資金,并且還是“存儲在董事會指定的專門賬戶集中管理”的閑置資金,儼然一副??顚S玫募軇?。
某券商首席分析師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一邊25億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一邊來向股民要錢,難道IPO融資是為了購買更多的投資產品?”
此前,核心產品是“六個核桃”的河北養元智匯飲品股份有限公司在IPO前夕曾因47億元購買理財產品被質疑“如此一家自有資金都沒有項目可投的公司來IPO募資,就是明擺著圈錢”,對比傳音控股,前述分析師稱:“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好歹那47億是自有資金。”
除了時間的敏感,傳音控股所在的科創板也是它處于眾矢之的的重要原因。
“非洲之王”非高新?
某基金公司合伙人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傳音控股最大的質疑點是不符合科創板的3個面向和7個重點支持的行業,“對它的技術含量持保守態度,看起來只是一家把國內手機剩余價值轉移到海外的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傳音控股主要從事以手機為核心的智能終端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品牌運營,主要產品為TECNO、itel和Infinix三大品牌手機,產品全部銷往海外,銷售區域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亞、東南亞、中東和南美等全球新興市場國家。
這家公司在這兩年聲名鵲起,主要得益于外界冠以的響亮稱號——手機領域的“非洲之王”。
根據招股書,傳音控股2019年上半年營業收入規模達到105.04億元,其中在非洲市場占有率達48.71%。然而僅僅上市十來天的“非洲之王”上市的目的被這一紙現金管理公告打得支離破碎,且按照公司董事會、監事會的安排來說,這募資進行現金管理的最長時間可以長達2年之久,這顯然與科創板“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主旨背道而馳,也與“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領域不太相符,是否有浪費寶貴的科創板上市資源還需要持續的觀察論斷。
可能對于傳音控股來說,波瀾起伏是它必然的宿命。上市前一天,傳音控股因手機開機畫面遭到業內龍頭華為的起訴,現在案件進展無從得知,然而有一組數據卻頗為耐人尋味。招股書顯示,傳音及其子公司已取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在中國境內擁有的專利共計 630 項。而起訴它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其專利數達到了十萬個。OPPO方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11日,OPPO全球專利申請量超過38000+件,授權數量超過12000+件。vivo所在公司維沃通信有限公司的專利數量也達到了10000+。
中國網財經對傳音控股會保持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