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在薊門法治金融論壇第七十六講作了題為《終結“牛市情結”——從2015年股市危機中學到了什么?》的主題演講,對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的前因后果進行了反思。
肖鋼表示,過度的“牛市情結”會影響監管者心理和行為,媒體在股票市場中作用變得日益重要和復雜,設立金融委是邁出完善應急處理機制的重要一步,糾正監管“父愛主義”要實現六個轉變。當前,杠桿風險已經有了新的變化,不容小覷。
不應把股市上漲看成政績
從過去走勢看,A股市場“牛短熊長”是客觀事實。“我主張要有牛市。但是如果是不正常的‘牛市情結’,對真正牛市沒好作用,進而造成牛短熊長。”肖鋼說。
肖鋼表示,當前全社會廣泛存在“牛市情結”,其原因在于:在上漲市中市場參與者都獲得了好處。在“牛市情結”下,政策以寬松基調為主,呈現“刺激政策多、控制政策少”的特征,導致股票市場發展政策驅動特征。
他進一步強調,監管部門把股市上漲看成政績是不應當有的情結。
A股市場政策“寬多嚴空”,做多市場政策比較多,對做空市場政策很嚴格,但往往適得其反,使得市場因為多空平衡機制沒建立,進而促進形成牛短熊長的特征。
肖鋼表示,要糾正監管上的“父愛主義”,是我們在總結歷史,特別是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和危機時得出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教訓。
作為監管機構,第一位職責應該要明確,就是要怎么把市場發展起來。證券監管就是“兩維護、一促進”,即維護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維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權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肖鋼建議,推進監管轉型要實現六個轉變。一是監管取向從注重融資,向注重投融資和風險管理功能均衡,更好保護中小投資者轉變;二是監管重心從偏重市場規模發展,向強化監管執法,規則、結構和質量并重轉變;三是監管方法從事前審批,向加強事中事后、實施全程監管轉變;四是監管模式從碎片化、分割式監管,向共享式、功能型監管轉變;五是監管手段從單一性、強制性、封閉性,向多樣性、協商性、開放性轉變;六是監管運行從透明度不夠、穩定性不強,向公正、透明、嚴謹、高效轉變。
當前市場
要警惕杠桿風險
肖鋼認為,經濟轉型不一定導致股市泡沫,但股市泡沫往往發生在經濟轉型時期。貨幣政策和信貸投資往往相對寬松,實體經濟回報較低,充裕的流動性就會沖擊各類金融資產,或者全面沖擊,或者在各類資產中輪番沖擊,催生資產泡沫。而從A股市場過去經驗看,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充裕的流動性很容易沖擊資產市場的價格,導致泡沫。
他認為,我國2015年產生股市泡沫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客觀必然性。主要因素包括A股結構分化,現金分紅水平不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不高,股票市場供需失衡、上漲過快、估值過高等。而股市自身體制機制的完善并不是股市上漲的必要前提條件。
肖鋼表示,從過去走勢看,A股市場“牛短熊長”是客觀事實。導致這一現象的首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質量普遍不高,企業進出不暢;二是A股投資功能比較薄弱,價值投資理念較難推行;三是缺乏做空和制約的力量;四是政策目標頻繁轉移,影響市場預期;五是中小市值股票長期估值偏高;六是監管短期行為。
肖鋼表示,2015年的股市異常波動與歷次的暴跌不同點在于,2015年的股市危機是由資金杠桿導致的流動性危機,引發了投資者大面積恐慌,危急情況非同尋常。如果不是杠桿資金,市場本身有一種穩定機制,會趨于平衡,而在杠桿資金影響下,會加速市場下跌,出現股市的踩踏現象。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果斷出手,防范可能發生的系統性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肖鋼對當前市場中存在的風險進行了提醒。他認為,當前市場中可能存在杠桿風險,不僅表現在借錢炒股,融資質押風險也有所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