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主后首份成績單遭問詢東北制藥150億目標該怎么實現
東北制藥緣何在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增長的情況下,還引來不少惹投資者的擔憂?此外,在當下行業產能過剩格局未變的情況下,東制藥若想繼續依靠維生素產品實現大幅增長或許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
年初,東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北制藥”,000597.SZ)一改“鐵公雞”本色,豪擲8000萬現金為員工發紅包,這讓公司一度成為“網紅”。
但這一豪爽舉措也引發不少投資者質疑,是什么讓上市23年僅分紅3次的東北制藥如此慷慨地給員工發紅包?或許這一切變化都與遼寧方大集團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遼寧方大”)有關。自去年7月份遼寧方大耗資12億元成為東北制藥控股股東之后,東北制藥便延續了方大系擺“現金墻”的方式。
但是,易主后的首份財報到底如何?根據東北制藥此前公布的2018年年報數據顯示,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都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可這樣的一份“優異”成績單卻遭到深交所的問詢。因此,就公司財報等相關問題,《投資者網》聯系公司,但最終卻未能收到任何回復。
“靚麗”業績的背后
據東北制藥發布的2018年年報數據顯示,公司營業收入為74.67億元,同比增長31.5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5億元,同比增長64%。
然而,引人注意的是,在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雙增長的背后,為何有不少惹投資者擔憂的因素?
其中,東北制藥2018年的扣非后凈利潤4216.95萬元,同比減少63.18%。這就意味著東北制藥1.95億元的凈利潤當中,有1.53億元都是來自于非經常損益項目的收益。而其中有1.32億元是來自于拆遷補償款,系政府對公司控股子公司搬遷,以及公司廠區土地回收的補償款。
東北制藥2018年年報也首次將“VC及系列產品”單獨統計,但其營收規模和盈利能力卻均出現下滑。年報顯示,2018年東北制藥該項業務實現營收、營業利潤分別為8億元、2.93億元,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了3.35%和26.55%;毛利率為36.55%,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55%。
招商證券表示,由于維生素需求的相對剛性所占下游成本較小,再疊加寡頭壟斷的格局決定的價格策略及短期小廠商供給的不確定性,未來維生素價格大幅波動或成常態。
盡管如此,東北制藥依舊在不斷加碼VC項目建設。2017年4月東北制藥啟動VC項目(包括生產線搬遷和智能化升級)后,公司為其募資8.26億元;2019年3月4日又計劃定增募資20億元,計劃對該項目再投入4.7億元,但其投產時間卻延期整整一年至今年的12月。在行業產能過剩格局未變的情況下,東制藥若想繼續依靠VC實現大幅增長將面臨更多不確定。
如此看來,東北制藥核心產品的盈利情況也充滿著不確定性,那未來公司該如何應對行業所帶來的不確定呢?公司又該采取怎樣的措施提升業績?公司層面并未作答,暫未知曉。
此外,一直以來,東北制藥依然飽受成本之困。去年公司營業總成本達到74.38億元,僅有0.29億元的利潤空間。其中營業成本占據大頭,期內達到43.77億元,同比增長近28%;銷售費用更是大幅增長超70%,達到19.18億元,嚴重吞噬盈利。
150億的新目標
東北制藥在年報中強調,2019年度公司合并抵消前營業收入預計為150億元,凈利潤預計比2018年度增長不低于50%。就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公司主打產品維生素類藥物盈利未出現增長的情況下,東北制藥要實現150億的營收目標恐怕并不容易。
除東北制藥受成本之困以外,公司的應收賬款也是一大難題。截至去年年底,東北制藥應收賬款和票據共計23.62億元,同比增長近28%,占公司凈資產的比重接近66%,而東北制藥應收賬款賬齡在3年以上的壞賬計提比例為100%,涉及的應收賬款近2.28億元。
面對如此多的應收賬款,倘若出現大范圍的無法收回將會對公司完成150億的目標造成威脅,那未來公司又該如何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
另外,東北制藥去年12月稱,公司及下屬子公司存在漢飛生化、東漢發展、智多星實業的應收款項合計約1.99億元(2017年已計提壞賬近71萬元),因對方經營情況較差,債權收回難度較大,公司打算全額計提剩余壞賬準備近1.99億元,但此次公司計提的應收款壞賬準備僅有0.16億元,顯示壞賬風險未完全釋放。
東北制藥始建于1946年,前身為東北制藥總廠,公司主營業務包括醫藥制造及醫藥商業,主要生產維生素系列藥品和抗感染系統用藥等。而公司自1996年上市以來,到至今僅分紅3次,目前已經連續9年未分紅了。雖然,公司年初因“現金墻”而一度走紅,但作為上市公司回饋投資者也是其責任,東北制藥今年是否還有分紅計劃?《投資者網》也就這一投資者關心的問題致函東北制藥,但公司依然未給出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