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2019年5月,記者以學員身份暗訪私人整形工作室,店主向培訓的學員聲稱,沒有任何從醫資質的學員只需交6800元,經3—5天的培訓后便可開一家微整形工作室,按進價十倍給顧客打針,便可輕松年入過百萬。(6月11日新華網)
莫讓缺乏監管的“微整形”變“危整形”
微整形,顧名思義就是利用高科技的醫療技術,在無需手術開刀的前提下,對容貌特征進行微調,從而實現短時間內“煥顏新生”的效果,若是有趣的靈魂難以修煉,那么美麗的皮囊卻唾手可得。近年來,隨著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對于個人形象及美容保健行業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消費觀念的改變必然會直接刺激市場的快速生長,當“自己動手魅力恒久”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認可,龐大的市場需求也必然會拉動整個行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而當正規整形醫生的成長條件限制與過量的市場需求形成反比時,中間的斷檔與落差便催生了無資質整形醫生、無資質整形工作室悄然而生、無度亂入。
微整形泛濫暴露監管短板。按照國務院2005年頒發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機構執業需要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整形美容機構也屬于醫療機構類別。此外,整形美容項目施術者需要持有《執業醫師資格證》。但私人整形行業的流竄式作業特征,增加了監管執法難度。依據規定,兩次非法行醫以上,第三次抓到才可以判刑。例如報道中的涉案工作室負責人沒有資格證和執業證,違反了執業醫師法,相關部門也只是對其作出罰款2萬元處罰。賺錢快,利潤高、客源廣、違法成本低、促使不少人投身于這個暴利行業,非法微整形店野蠻生長。
“三無整形針”靠近 消費者“敢不敢動”?
目前私人微整形行業的亂象主要可概括為幾方面,一是無資質,二是暴利,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和處罰手段。以新聞報道中披露的該私人整形工作室為例,在沒有從業資格、沒有營業執照的前提前,學員只需繳納6800的培訓費用,經過3到5天的“培訓”,便可“出師”自立門戶,而后按照高出進價十倍的價格給消費者打針微整,在出現醫療事故后,由于沒有相關的法規作為支撐,也是對當事人進行兩萬元的罰款了事。如此的進出自由、肆意而為,當這樣一支無門檻、無資質、無監管的“三無整形針”靠近臉頰時,就問消費者你“敢不敢動”。
非法微整形手術泛濫有以下原因:一是人們的求美需求大幅增長,數據顯示,國內有近2000萬醫療美容消費者,市場規模或達2245億,但平均每百萬人中只有2.88位整形外科醫生,其中的落差催生了無資質整形醫生、無資質整形工作室,黑市商家是正規商家規模的十倍以上。二是從業門檻低,沒有任何從醫資質的學員只需交數千元,經短暫培訓后便可開一家微整形工作室,按進價十倍給顧客打針,便可輕松年入過百萬。三是人們存在錯誤認知,認為“微調”不算什么手術,聽做過的人“口口相傳”就輕易相信質量不錯,花費不多、沒有什么痛苦就可以輕松變美,致使各類非法微整形工作室生意興隆。
整治行業亂象
對于微整形的種種亂象,有關部門的確要加強監管,提高其違法成本,讓違法違規者得到應有懲罰。除此之外,從需求端入手減少“微整速成班”的生存土壤,也很重要。一方面,那些參加“速成微整班”的學員未必不知道培訓醫生沒有資質,也并非不清楚自己即將從事的工作違規違法,但在利益的誘惑下還是選擇鋌而走險。另一方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負擔得起高昂的整形手術費用。在僥幸心與愛美之心的共同驅使下,不少人選擇了價格相對較低的地下微整形工作室,這給“速成微整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有網友甚至調侃道:“一個敢動刀,一個敢挨刀”。
要滌蕩行業亂象,從根本上為廣大“美麗消費者”們織就一張最安全、最有效的“防護網”,還需要從消費者自身、微整形行業和社會監管三方面一齊進行探索努力。首先,就消費者自身而言,唯有先“擦亮雙眼”才能“變美小臉”,在選擇微整微調項目時,一定要選擇正規專業的整形醫院和整形科室,要將詢問、核對相關整形醫生的行業資質作為必選項目,在確保相關機構、人員具有完整健全的美容醫療資質條件后,再將“顏面”此等大事交于他人;其次,對于微整形行業從業者而言,要時刻繃緊法律紅線,將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入行前自覺選擇到具有符合衛生部《美容醫療機構、醫療美容科(室)基本標準(試行)》規定的相關機構進行學習、進修,考取執業證書、具備從業資質后,方可入行從業。
微言大義:
@發今天的芽兒咯:多次被投訴,沒有行醫資格非法行醫,非法購入醫療器材。我都不知道該從哪里開始吐槽了。
@COINCCCY:這是“三無”美容院吧。
@小公舉吶小公舉:作為一個醫學生我要說了,無菌臺能這樣鋪嗎?能不做任何處理穿著便服,離這么近的距離嗎?戴著無菌手套能玩手機?這就是胡鬧!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藥品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學員“五天上崗”、無證上崗,別說醫療標準,這些工作室甚至連普通的衛生標準也難以達到。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仍然要提醒部分消費者在選擇整形機構時擦亮雙眼,為了變美就不顧“動刀”風險而選擇缺乏正規資質的機構,很可能上當受騙。另外,監管部門應盡快下大力度整治“微整速成班”等整形行業亂象,這是對消費者的健康負責,更是對大眾更高層次的美好生活需要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