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天眼查數據顯示,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喜馬拉雅”)發生多項工商變更,公司注冊資本減少314余萬元,縮減5.22%。
不僅如此,包括小米副總裁洪峰在內的12名董事退出,僅剩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兼聯席CEO余建軍一人。
這不是喜馬拉雅股權第一次變更。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4月23日,欣欣相融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退出喜馬拉雅股東名單。2月21日,上海喜內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等9家公司從喜馬拉雅的股東名單中消失。
對此,喜馬拉雅相關負責人回復稱:因為公司在搭建VIE結構,所有境內VIE公司的董事變更為境外母公司的股東,屬于VIE標準結構。
中小股東陸續退出
事實上,公開資料顯示,早在去年8月份,喜馬拉雅就在進行VIE結構的搭建。而業內此前早有關于喜馬拉雅預備上市的傳聞。
目前來看,天眼查信息顯示,其多個中小股東在近期密集退出。
4月23日,好未來旗下欣欣相融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也退出,喜馬拉雅注冊資本隨之減少了85余萬元,縮減1.41%。
5月24日,小米旗下的天津金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退出了股東行列。受此影響,喜馬拉雅的注冊資本減少314余萬元,縮減5.22%。
目前來看,戴志康擔任法人的上海證大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為喜馬拉雅第二大股東,出資比例為10.86%。
“現在喜馬拉雅一些小股東確實有退出,大股東余建軍愿意出高價回購他們手上的股份,因為目標是在美國上市,所以國內的架構用處不大了。”一位接近喜馬拉雅的投資方對《證券日報》記者稱。
“小米副總裁洪峰是退出了國內的董事架構,小米旗下的公司也減少了在喜馬拉雅境內公司的注冊資本,但是據內部人士稱小米在境外架構上有相關股權安排,所以并不能說小米完全退出了。”上述人士提到。
對于上述回購股份事宜,喜馬拉雅線管部門對《證券日報》記者稱不方便回應。
知識付費模式或存隱憂
作為備受關注的知識付費龍頭之一,喜馬拉雅在成立至今的幾輪融資中,吸引了眾多資本參與。其中,部分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間接或直接投資了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的上市一直是個謎團。關于明確的上市說法是在2018年5月份,彼時,證大集團董事長戴志康表示,喜馬拉雅估值已經達到200億元,希望明年能夠進入A股上市,“正在做這樣的準備。”但隨后余建軍回應稱沒有任何IPO安排。
余建軍話音剛落地,2018年9月份,喜馬拉雅完成新一輪融資交割,同時VIE搭建也在進行中。彼時其投資方包括春華資本、騰訊、華泰證券、高盛等,共計投資4.6億美元,投前估值29.4億美元,投后估值34億美元。
“這輪融資完成后,喜馬拉雅的賬上現金流充裕,而且內部憑借自身已經實現了盈利,所以余建軍用高價回購小股東手上的股份,其開出的條件很好,因此很多早期投資人都翻倍獲利了。”上述投資人稱。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國內最大的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總用戶規模已達4.8億,在移動音頻行業的市場占有率為73%。
2012年8月份成立的喜馬拉雅,于2013年3月份上線音頻分享平臺。最開始以廣告流量變現的喜馬拉雅,自2016年探尋了知識付費這一道路后,開始創造新的營收增長點。
喜馬拉雅副總裁張永昶曾對外公開表示:“2016年下半年,我們就發現整個內容付費收入已經超過了流量廣告、社群、硬件這三塊的總和。”
“喜馬拉雅實際上就是知識付費,但是這種模式有幾個問題,首先是版權方面,喜馬拉雅在這方面涉及的糾紛及官司多達幾百起;另外,知識付費其實是一個偽風口,我們能夠看到今年以來的各種報告都顯示,客戶的復購率很低。因此對喜馬拉雅而言,它可能只能賺一次錢。整體來看,現在國內的知識付費條件還不成熟,市場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所以這樣的知識付費,還是一個成本非常高的事情。”上游財經專家顧問江瀚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