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民營疫苗企業,智飛生物2018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4月3日晚間發布的2018年年報顯示,當年實現營收52.28億元,同比增長289.43%;凈利潤14.51億元,同比增長235.75%。
然而收獲漂亮業績的同時,智飛生物的股價卻一路走低,不但4月2日兩市普漲的情況下出現罕見跌停,今日股價再次低開低走,盤中最多下跌8%左右。
資本市場用腳投票是有道理的,就在這份“成績單”發布前兩天,智飛生物正為其獨家重磅疫苗AC-Hib三聯疫苗面臨停產而“鬧心不已”。年報顯示,這款疫苗是智飛生物利潤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去年對應產值達到13.52億元。
資料顯示,智飛生物2010年9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早年以疫苗代理銷售起家,2014年4月,其子公司北京智飛綠竹自主研發的AC-Hib疫苗獲得藥品注冊批文,2015年第二季度開始上市銷售。Ac-Hib三聯疫苗主要用于預防A群、C群腦膜炎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疾病。
2018年年報顯示,2016—2018年,AC-Hib疫苗批簽發量分別為22.2萬支、470.4萬支和643.7萬支。如果按AC-Hib 疫苗210元/支的價格計算,2017年AC-Hib的對應產值9.88億元,2018年對應產值則達到13.52億元。業內人士分析稱,雖然簽發量不一定等于生產量和銷售量,但一般企業根據疫苗銷售、庫存情況,結合產能與生產計劃,安排疫苗批簽發申請,一定程度上可以當作預測智飛生物疫苗后續銷量的指標,結合上售價即可大致了解品種的營業收入。
靠著銷售AC-Hib三聯疫苗、代理HPV疫苗等產品,智飛生物近兩年業績呈飛躍式增長。2016-2018年,報告期內智飛生物分別實現營收4.46億元、13.43億元和52.2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33億元、4.32億元和14.51億元。
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際,智飛生物突然陷入困境之中。4月1日下午,智飛生物發出公告稱,“2018年11月8日,智飛綠竹向北京市食藥監局提交AC-Hib疫苗再注冊的申請,截至目前,行政程序尚未完成,公司尚未收到再注冊批件。鑒于原藥品批準文號有效期至 2019年4月1日,因此,子公司在未獲得再注冊批件之前,將暫停AC-Hib疫苗的生產。”
再注冊批件遲遲未下發的原因是什么?該疫苗占公司整體營收多大比例?中國網財經記者致電智飛生物董秘,電話一直無法接通。盡管智飛生物對外稱,還有將近600萬支備貨,該存量與2018年全年批簽發量相當。但其也承認,若該產品不再獲批注冊,將對公司2019年及今后的經營業績產生較大的影響。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測算數據顯示,按1800萬新生兒,理論上5400萬劑Hib疫苗的需求測算,目前Hib疫苗滲透率約為43.5%,AC-Hib三聯疫苗占Hib疫苗市場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