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連踩雷中弘股份、長生生物后,興業證券近日交出了一份業績不甚理想的年度報告。
年報顯示,興業證券2018年實現營收64.99億元,同比減少26.31%;實現凈利潤1.35億元,同比減少94.08%;扣非凈利潤則同比減少99.39%至1333萬元。興業證券在年報中表示,2018年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一級市場股權融資額大幅下滑,二級市場交易活躍度及行業傭金率也持續下行,尤其是股票質押和債券違約等信用風險集中釋放,給公司業績造成明顯壓力。
據了解,興業證券凈利潤大幅下滑主要與其2018年涉及多起股票質押爆雷有關。年報顯示,興業證券2018年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約6.9億元,同比增長105.5%。
2017年12月,興業證券于因中弘集團未能按約履行回購質押股票提起訴訟,要求后者返還本金2.1億元;2018年7月興業證券被判勝訴,但此案目前尚未進入執行階段。2018年7月長生生物因問題疫苗事件被強制退市,因張洺豪和張湫岑未能履行提前回購義務構成違約,興業證券遂提起訴訟,要求后者返還本金6.3億元。此外,興業證券還有涉及欣泰電氣欺詐發行案等16宗訴訟,涉及資金約15.66億元。
具體業務來看,雖然受到整個市場行情萎靡、股票質押爆雷等因素影響,興業證券兩項支柱業務---財務管理和資產管理業務仍然實現逆市擴張,分別實現營收28.99億和21.78億元,同比分別增加1.12%和17.05%。
今年年初,興業證券將經紀業務總部更名為財富管理總部,旗下包含證券交易、產品銷售、兩融、股權質押回購、期貨經紀業務。其中2018年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實現凈收入10.32億元,同比下降12.94%;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興業證券卻逆市擴張,2018年新增12家分公司,15家營業部,新進員工2274人。在被問及公司逆市擴張的目標和依據時,興業證券告訴中國網財經記者:“擴張主要是為了滿足未來發展需要,同時滿足外部監管要求以及落地分公司轉型,貫徹集團一體化戰略。”截至報告期末,興業證券現有境內分公司62家,證券營業部140家。
其他業務方面,興業證券的投行、自營和海外等業務業績均現下滑。年報顯示,興業證券投行業務實現營收7.03億元,同比減少38.01%;自營業務實現營收5.92億元,同比減少76.57%;海外業務實現營收3.2億元,同比減少21.96%。
Wind數據顯示,興業證券2018年完成主承銷IPO項目4單、再融資項目5單,主承銷金額81億元,行業排名第15;完成主承銷企業債6單、公司債67單和金融債28單,主承銷金額743億元,同比增長23.86%,行業排名第8。
值得注意到是,興業證券子公司興證期貨2018年實現營收8.9億元,凈利潤0.97億元。據了解,其收入增長主要系2018年設立了風險管理子公司,貢獻了新業務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