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晚間,廣生堂(300436,SZ)發布的業績快報顯示,2018年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4.0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06億元,同比增長35.87%;實現凈利潤1597.54萬元,同比下降52.4%。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4月上市以來,公司凈利潤下滑趨勢明顯。歷年財報顯示,2015~2017年,公司實現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03億元、6641萬元和3357萬元。考慮到最新的業績快報,公司凈利潤將出現“四連降”。
北京鼎臣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史立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廣生堂近年的研發投入較大,利潤削薄是正常現象。
研發投入占營收近三成
公司2018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形成以核苷(酸)類抗乙肝病毒藥物為核心,覆蓋乙肝、丙肝、脂肪肝、肝癌、保肝護肝等肝臟健康全產品線的布局。目前主要產品包括替諾福韋、恩替卡韋、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等乙肝用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產品均為核苷(酸)類抗乙肝病毒臨床優選用藥。根據中國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乙肝治療藥物主要分為干擾素類和核苷(酸)類。由于干擾素類的副作用較大,目前臨床上更多使用的是核苷(酸)類藥物。在我國,核苷(酸)類乙肝用藥是治療乙肝的主流用藥。
此外,公司目前有多個在研產品,包括抗肝癌靶向新藥GST-HG16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靶向新藥GSTHG151、乙肝治愈類新藥(GSTHG131,GST-HG141),以及丙肝藥物索菲布韋。其中,新型肝癌靶向藥物GST-HG161目前已獲批進入臨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肝纖維化可逆轉全球創新藥GST-HG151的臨床申請已獲得國家藥監局受理。
業績快報顯示,公司積極向創新藥企業轉型,推進全球一類創新藥研發的同時開展多個主要產品的一致性評價工作,報告期內研發總投入為1.14億元,占營業收入的28.28%,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3846.08萬元,其中費用化的研發費用為6988.77萬元。
公司于2月11日晚間發布的公告顯示,旗下新藥GST-HG151系公司與上海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肝纖維化可逆轉全球創新藥。臨床前研究展示了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和顯著的抗纖維化效果,有望填補全球抗肝纖維化領域的空白,攻克肝纖維化、肝硬化不可逆轉的世界性難題。
公告稱,目前全球范圍內尚沒有批準任何藥物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治療。根據有關數據及預測,一旦相關針對NASH適應癥的專利藥物獲批上市,到2025年其用藥市場將超過150億美元。
我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指出,NAFLD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病,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在6.3%~45%,其中10%~30%為NASH。中國在內的亞洲多數國家NAFLD患病率處于中上水平(>25%),來自上海、北京等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普通成人B超診斷的NAFLD患病率10年期間從15%增加到31%以上。據披露,GST-HG151是治療NASH的全球創新藥物,廣生堂擁有全球知識產權,并已就該項目申請了兩個PCT國際專利。
銷售費用增加7079萬元
除了加強研發,收購也是公司布局中的重要考慮。2018年6月,公司以現金方式收購生產水飛薊制劑保肝護肝系列產品的江蘇中興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興藥業)82.5%股權。業績快報披露,去年7~12月,中興藥業貢獻營業收入約7101.62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度公司的銷售費用同比增加7079.85萬元,公司稱主要原因是公司為應對“兩票制”對原招商模式持續進行直銷改造,直銷模式的銷售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61.82%上升至79.05%,銷售費用相應增加。
公司2018年半年報披露,公司主要采取經銷和直銷兩種銷售模式,其中直銷模式分兩種:一是公司采取專業化學術推廣的方式,通過公司銷售人員開發銷售渠道、維護終端,再由配送商購買公司藥品,并按照終端需求將藥品配送至終端的銷售模式;二是在原招商的約定區域內,公司通過原代理商成立的外部銷售推廣服務公司開發醫院或藥店等銷售終端,并維護終端,按照約定的銷售額支付業務推廣費用給外部推廣商,再由公司指定的配送商購買公司藥品,并按照終端需求將藥品配送至終端的銷售模式。
記者注意到,自2015年4月上市以來,公司凈利潤下滑趨勢明顯。財報顯示,2015~2017年,公司實現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03億元、6641萬元和3357萬元。
針對公司業績及發展問題,2月18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公司董秘辦,但截至發稿電話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史立臣分析稱:“公司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靶向新藥GST-HG151市場前景很好,但目前僅是獲得受理,尚未進入臨床,依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距離其產生效益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