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未過,保險機構的調研熱情已經先熱了起來。今年1月以來,已有30家保險機構調研了77家上市公司。
相關調研數據的變化,暗藏著保險機構新一輪投資布局的密碼。在保險機構調研榜單上連續一年多都居高不下的周期股,今年以來卻突然“退位讓賢”。不唯行業,不唯大小,績優股成為保險機構的調研新寵。這一舉動背后,是否映射保險機構新的操盤思路,值得關注。
績優股攻守兼備
上證報資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月以來,共有30家保險機構對77家上市公司進行了密集調研。“2月初正值春節假期,一些保險機構早在1月下旬便暫停了實地調研,考慮到假期因素,今年以來保險機構的調研熱情還是不小的。”滬上一家大型保險機構內部人士對記者說。
調研的上市公司集中分布在機械設備、電子、醫藥生物、汽車、計算機、電氣設備、輕工制造、鋼鐵和紡織服裝等行業。其中,蘇寧易購、世嘉科技、中核科技、中航機電、金科文化和新和成等上市公司吸引了多家保險機構前去調研。
從調研的行業及個股不難發現,今年以來,保險機構的調研偏好并沒有集中在哪個行業,而是選擇了攻守兼備的績優股。其中,蘇寧易購、金科文化、道明光學、中核科技、中科創達、世嘉科技、新和成等都是2018年業績預增幅度較大的上市公司。
在1月以來被保險機構調研的77家上市公司中,僅有一成比例的年報業績預告類型是預減,其余均為預增、略增、續盈等業績向好上市公司。
此外,從參與調研的保險機構類型來看,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且中小險企和外資險企逐漸開始活躍起來。這與保險行業本身的發展息息相關。
多家主流保險機構的投資經理透露稱,目前他們的權益操作思路是:從年報預告中尋找“錯殺”的投資機會,在業績普遍提升較多的行業中挖掘優質個股。一般來說,預披露業績預喜的上市公司占比越大,說明行業景氣度或業績改善概率越大。
險資中長期活躍性將提升
自監管部門去年第四季度打出政策組合拳,鼓勵保險資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維護資本市場穩定以來,市場人士便期盼,有更多更優質的保險資金能出現在A股市場。
“從目前監管部門的最新表態來看,的確是有利于吸引更多保險資金以多種方式參與資本市場投資,關鍵看這些政策何時落地。”一家大型保險資管機構內部人士分析說,一是拓寬紓困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的保險專項產品的投資范圍;二是研究推進保險公司長期持有股票的資產負債管理監管評價機制;三是對于保險資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資等,依法合規加快有關備案、核準工作。
多家主流保險機構內部人士均指出,在監管部門的推動及其他因素的共振下,未來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的中長期活躍度將會提升,持股標的會更集中,持股久期會更長,持股標的更偏重質量。
尤其是未來新會計準則IFRS9實施后,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保險機構更加重視權益配置的質量。在此背景下,高分紅、低估值及適合長期投資的大盤藍籌股無疑會更受其青睞。
客觀來說,在“優質資產荒”尚未改善前,保險資金的資產配置選擇空間其實并不大。從“覆蓋資金成本并獲取絕對收益”的行業需要及價值投資角度來看,當前優質股對保險資金的吸引力仍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