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日前公布了2018年私募行業成績單:截至2018年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4448家,較2017年年末存量機構增加2002家,同比增長8.92%;已備案私募基金74642只,較2017年年末在管私募基金數量增加8224只,同比增長12.38%;管理基金規模12.78萬億元,較2017年年末增加1.68萬億元,同比增長15.12%。
從規模看,行業集中度仍然不高,在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管理基金規模來看,截至2018年底,規模100億元及以上的有234家。多數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資管規模偏小,而“頭部”基金的數量仍然相對有限,規模超過200億元的大型私募基金公司數量偏少。在2018年基礎市場影響下,私募行業“新陳代謝”情況加快,截至2018年底,基金協會辦理了14561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注銷手續,其中主動申請注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301家。
傳統股票類產品過多,私募管理人小、散、多、亂造成管理風格趨同,產品投資策略同質化傾向嚴重,給基金清算埋下了隱患。私募排排網統計顯示,最近5年,私募基金發行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私募證券投資產品發行數量也上升幾個等級。2018年,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共發行10956只產品,私募產品發行數量年內月均在800只至900只。產品清算方面,2018年以來,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清算產品數量累計5669只,其中以股票策略為主。
在股票策略私募產品中,占總數量87.75%的產品取得負收益率,只有占總數量約13%的產品為正收益率。格上研究中心研究員徐麗認為,2018年27家規模超過100億元的股票類私募的平均收益全線虧損,各家業績有所分化,但大部分虧損幅度不足大盤下跌幅度的一半,而正收益率最高的為固定收益策略,其次是管理期貨策略。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劉有華認為,私募產品清算增多與募資難和市場業績等因素有關。2018年以來,隨著資管新規出臺,眾多初創型私募出現融資難、融資貴的局面。而行業“頭部”私募由于享有較多的資源,部分公司規模不降反升,帶來行業的“馬太效應”。這樣的效應對于一級市場,VC(創投基金)或PE(大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有較大影響。
從業績角度看,大小私募基金均不同程度出現業績回落,原因之一是在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時,市場泥沙俱下,價值投資也難以逃脫。但是總體而言,投資看重的是長期的業績,長期來看,大型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業績仍舊比較穩定。
2018年的“成績單”上也不都是壞消息。從2018年私募基金總規模與管理人數量兩項指標的增速看,增速的差距逐漸擴大。格上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媛媛認為,這代表單個管理人的平均管理規模不斷擴大,一方面說明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在整體上不斷提升;另一方面說明行業跨越稚嫩期,進入到相對平穩發展的階段,固有的管理人行業格局吸金能力逐漸提升,不再是靠機構量帶管理規模量的草莽競爭期。
從清盤角度看,王媛媛認為,2018年私募清盤量近2017年兩倍,股票相關策略占比近一半。2018年私募行業全市場清盤數量創近5年新高。從北上廣三地來看,地區清盤產品量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上海、北京、廣東。展望未來,私募基金的清盤風險正在釋放,對市場流動性的擔憂或可降低。但是,在基金凈值過低面臨較大被動清盤風險背景下,或將導致市場資金大量流出,應警惕流動性驟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