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沉寂已久的社區銀行再次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而一個現實是,從2013年全國第一家社區支行出現至今的五年多時間里,國內社區支行的發展可謂是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曾經以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彎道超車”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如今的光景卻是新開社區支行增速驟減,數家社區支行因入不敷出而終止營業。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看來,目前在國內,盡管商業銀行紛紛介入社區金融服務,但明確提出“社區銀行”戰略的卻不多,真正為之付出努力的更是少之又少。
完善零售生態必要補充 社區銀行進入探索低潮期
公開資料顯示,社區銀行(Community Bank)的概念源于美國,主要為小企業及個人小客戶服務,決策靈活,服務周到,貼近客戶,一般不發放沒有抵押物的貸款;同時,為保證競爭力,存款利率高于大銀行,貸款利率低于大銀行,收費也更低廉。
興業經濟研究咨詢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同業分析師孔祥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中央工作會議中提出發展社區銀行是在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目前整體而言,我國大行對零售客戶的覆蓋面是有限的,無論是在城市或農村,仍存在很多人接觸不到銀行提供的服務,社區銀行可扮演銀行服務下沉的角色,是銀行完善零售生態的必要補充。
“當前我國眾多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仍然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社區銀行廣泛布局于各類社會資源的聚集區域, 包括居民生活社區、商務社區、產業企業集群社區等,社區銀行對周邊的居民及企業的資金狀況更加了解,可以提供更加個性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務,解決個人、小微和民營企業的資金難題。” 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采訪時說道。
然而無法回避的是,在頂層設計下,我國社區銀行的探索如今已進入低潮期,全國多地的社區支行都出現調整或關閉的情況。北京銀監局公布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年,監管部門共對北京地區近70家社區支行批復終止營業。而截至2017年年末,廣東銀監局和上海銀監局分別批復21家和14家社區支行終止營業。另據了解,民生銀行在北京地區開設社區分行的數量最高峰時達110多家,目前仍處正常營業的已減少至70多家。
商業模式不清晰導致入不敷出 社區銀行路在何方?
社區支行為何出現關停潮?董希淼認為,目前在國內,社區金融服務的開展、對社區銀行的探索,都還不夠成熟和完善,沒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模式。
在我國,社區銀行興起于2013年,民生銀行原董事長董文標在一個金融研討會上提出了金融便利店的概念,同時隨著銀監會下發《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中小商業銀行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國銀行業開始大舉進軍社區銀行。在互聯網浪潮下,社區銀行被寄予厚望,曾被看作“抗衡互聯網金融”,實現"彎道超車"的新希望。
2013年6月興業銀行在福州開辦全國第一家社區支行,隨后民生、光大、浦發、中信、平安、華夏等銀行紛紛入局推出社區銀行戰略。民生銀行曾提出要在三年內在全國設立超過1萬家金融便利店,光大銀行則計劃2013年內推出200家社區銀行網點。
從業務范圍看,社區支行主要經營理財銷售、個人貸款、財富管理、繳費結算,同時定期開展商戶優惠、金融知識講座等活動。但社區支行不能辦理對公業務,也不能辦理安全等級要求較高的人工現金業務,如現金開戶、大額取現等。此外,還提供實行錯時延時服務,將人工服務時間延長至晚上9點等。
原民生銀行北京某社區支行相關人員向中國網財經記者介紹,一般一家社區銀行的員工結構為,一名正式銀行職工作為負責人,帶領兩到三名“外包”員工。由于金融牌照的限制,社區支行只能做非現金業務,而對周邊居民并未做過細致的了解工作。“實際上目前大部分社區分行都處于門庭冷清、入不敷出的狀態,能盈利的都是地理位置好的,但很少。這實際上是盲目發展的結果。”該人員說道。據了解,在一線或強二線城市,一家社區支行一年的運營成本至少在100萬。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末,民生銀行持有牌照的社區支行1523家,比上年末減少99家。
在孔祥看來,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源在于我國大部分社區銀行存在商業模式不清晰、收入模式模糊的問題。“總體來說,目前我國社區銀行只是硬件和地理位置的些許改變,但服務和營銷都與以往傳統銀行支行沒有太多改變。在電子化金融消費的時代下,大部分銀行非現金業務都可以在網上辦理。而產品方面也并沒有針對特定客戶開發特定的產品,客戶粘度不夠高,社區銀行的末端價值也無法體現。”
“社區銀行如果能在獲取信息這塊,對社區的了解程度比傳統銀行征信更加豐富,成為銀行數據的延伸,才是有戰略價值的。”孔祥說道。
據《2017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總數達到22.87萬個,其中社區網點789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