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正式發布意味著目前超2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規模的銀行理財市場,正式進入獨立子公司運作時代。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將推動整個資管業更加專業化、綜合化發展,但與此同時理財子公司未來競爭的對手將是市場上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各類機構,它們之間如何融合、競爭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只有合作方能實現共贏。
作為此前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配套制度,《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與《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和《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共同構成理財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需要遵循的監管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較此前的征求意見稿在多方面予以放寬:允許子公司理財產品直投股票、銷售渠道放寬至通過監管部門獲取代理銷售理財產品資格的機構、產品銷售起點降至1萬元等。同時,在立法框架、股權管理、自有資金投資、內控隔離和交易管控等方面進行了完善,增強了商業銀行這一金融子行業在資產管理業務上的實力。
“根據國際經驗可知,銀行資管子公司發展管理是必然趨勢。首先可以實現真正的風險隔離,在資管業務和銀行其他主營業務之間搭建防火墻,此外有助于提升資管業務的專業性。”交通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副總裁梁冰表示,在金融行業嚴控風險,不斷創新的當下,專業化經營、獨立運營將成為市場的主流。
數據顯示,目前已有20家銀行擬設立理財子公司,其中包括5家國有銀行、9家股份制銀行和6家城商行。
此外,據銀保監會透露,銀行理財子公司凈資本和流動性管理等配套監管制度也正在著手制定中。未來在風險管理方面,將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要求理財子公司按照理財產品管理費收入的10%計提風險準備金。
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表示,對于中小銀行而言,即使有能力設立理財子公司,也要慎重考慮是否有必要,而對于大部分沒有能力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今后理財競爭力會進一步被削弱,未來需要更多考慮理財業務轉型的方向。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相當于進一步明確了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超級牌照”地位,即“信托+公募基金”的業務定位,這將導致大資管行業格局重塑。
對此,梁冰認為,盡管這塊牌照很強大,但不會是萬能的,各家銀行對于自己業務模式的側重點都需要進行認真的思考。特別是和公募基金相比較,銀行的客戶會更加穩健,因此產品策略也將以穩健型作為出發點,慢慢拓展至更廣泛的范圍。
在日前舉辦的觀察家金融峰會上,上海信托黨委書記、總經理陳兵表示,近期發布的一系列政策對于資管業影響確實很大,但是信托的通道業務并沒有完全被“堵死”,相信在今后,信托和銀行子公司一定會進行合作。“比如不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做理財業務還是需要信托通道,即便成立了理財子公司的部分非標業務如果做貸款也同樣需要信托。”
“從長遠看,理財子公司不應局限于單一的產品部門或者客戶部門,而應更推出開放式的綜合服務。”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如產品方面,理財子公司既可根據自身投研能力設計相應的資產管理產品,也可引入第三方發行的產品,為客戶提供多樣的資產管理產品和投資服務。此外,理財子公司還應加強與其他資管機構、私募基金管理人等合作,在競合中提升跨界服務能力,成為踐行“開放銀行”理念的綜合金融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