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過古稀之年的白驊最終還是與其執掌了數十年的海正藥業(600267.SH)作了告別。
11月8日,這位海正藥業的“老掌門”向公司董事會提交了書面辭職申請,辭去董事長、董事、法定代表人之職,并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據公告披露,其辭職系因“年齡和身體的原因”。而此時距離其本屆任期結束還有半年時間。
從技術員到董事長,從1968年到2018年,整整五十年,白驊大半生的職業生涯與海正藥業緊密相連,其突然卸任讓外界頗感意外。
作為中國制藥界的一名“老將”,白驊曾強勢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市場開拓,開創了業內著名的“海正模式”。在他執掌下,海正藥業從一個小小化工廠變身全球化布局、營收過百億的大藥企。同時不可否認的是,2010年之后,海正藥業遭遇了“失去的八年”,動蕩不斷,盈利萎縮,負債累累。
11月9日,海正藥業召開干部大會宣布人事任免決定,蔣國平出任海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海正藥業黨委書記。從履歷來看,蔣國平并無醫藥行業背景,如何帶領海正藥業扭轉困局,成為這位新任掌門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輝煌到困窘
海正藥業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浙江海門化工廠,最初的業務是煉樟油,制成樟腦粉及樟腦丸銷往東南亞。
時間回撥至1968年,21歲的白驊從杭州化工學校畢業,分配到海門化工廠做技術員。白驊或許也沒想到,自己的大半生將與海正藥業連在一起。他曾對媒體提到,小時候也沒想過搞醫藥,只是執著地相信,讀書也好、工作也好,都要好好干。他后來的獨到眼光與魄力改寫了這家地方國營小廠的命運。
1977年,海門化工廠剛剛被改成海門制藥廠,30歲的白驊被選進領導層。他看中了上海醫工院研制的克念菌素,果斷以8萬元買下了技術成果,為海正藥業賺到了第一桶金。此后的幾年里,白驊陸續購入阿霉素、阿佛菌素等技術,推進抗生素產業化。阿佛菌素成為海正藥業首個利潤過億的單品種。
1987年,白驊不顧眾人反對,堅決推進看起來吃力不討好的FDA(美國食藥監管局)認證,前后歷時數年。1992年和1995年,海正藥業的妥布霉素和阿霉素先后通過領到了美國FDA證書,成為國內最早通過FDA認證、打開歐美高端市場的企業。
1998年投產的阿奇霉素,是首個通過合作模式進入歐洲市場的自主品牌。海正藥業因此被視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非專利藥企,全國藥企紛紛學習“海正模式”,風光無兩。
2000年7月,海正藥業在上交所上市。由于業務相似,起點相當,外界常將與其同年登陸資本市場的恒瑞醫藥相提并論。那一年,海正藥業營收5.18億元,凈利潤5100萬元;恒瑞醫藥同期收入4.85億元,凈利潤6527萬元。上市之初的幾年里,兩家企業幾乎都是并肩齊跑,海正藥業甚至略為領先。
轉折點發生在2005年。這一年,兩者命運開始輪換。由于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加劇,原料藥行業已進入微利時代,海正藥業的利潤慘遭腰斬。而恒瑞醫藥主動放棄附加值低的普藥和包裝業務,在營收未增長的情況下保住了利潤。
“2005年之后,恒瑞開始精簡業務,專注拳頭產品,業績穩步增長。而海正在那幾年主要的應對之策是降本增效,也逐漸恢復了利潤。但回過頭來看,戰略方向的差異,后來產生了巨大差距。”上海某大型公募資深醫藥研究員寧遠(化名)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近幾年來看,海正藥業的盈利能力每況愈下,扣非凈利潤已連續4年為負。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海正藥業實現營業收入78.05億元,凈利潤2.67億元;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利潤端卻虧損1.09億元。
比業績更令人擔憂的是,公司債務高企。截至2018年9月30日,海正藥業有息負債合計達約107億元規模,而賬上貨幣資金僅有22.64億元,資產負債率64.45%。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過去幾年,海正藥業大量資本支出用于更新生產線及新建產能,目前在建工程賬面價值高達54.89億元。
動蕩不斷
事實上,2007–2010年之間,在強化管理、降低成本的策略下,海正藥業依然保持著增長。其真正遭遇滑鐵盧是從2011年開始的。
當年4月,被稱作史上最嚴“限抗令”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正式頒布實施,抗生素隨之在全國范圍內遭遇大幅降價和處方限制。這給了海正藥業當頭一棒。緊接著,海正藥業因污水超標排放問題,被當時的環保部點名限期停產整改。
在原料藥及國內市場頻頻遭困的情勢下,海正藥業試圖在制劑及國際化方面尋求轉型突破。2012年,海正藥業牽手跨國制藥巨頭美國輝瑞公司,共同投資成立合資公司海正輝瑞,面向中國及全球市場推廣品牌仿制藥。
雙方的合作一開始還比較順利,2013–2014年,海正輝瑞分別實現營收43億元和50億元,成為海正藥業的業績支柱。
但好景不長。2015年輝瑞在意大利的工廠因生產過程改造和質量問題暫停生產,造成核心合作制劑品種特治星斷供。海正輝瑞當年營收僅有28億元,同比下滑44%。
雪上加霜的是,同年9月,由于實驗室數據完整性不足,美國FDA向海正藥業臺州工廠發出進口警示函。海正藥業的阿卡波糖等15個原料藥被禁入美國市場,占其出口美國的原料藥品種數量超過一半。2016年9月又受到歐盟藥品管理局的進口警告,海正藥業部分原料藥品種被禁入歐洲市場。
特治星斷供和接連兩張出口禁令,給了海正藥業沉重一擊。2015年,海正藥業營收同比下滑13.17%,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96%。
盡管特治星逐漸恢復供貨,但海正輝瑞在2016年接連更換兩位總經理,財務總監、銷售副總等高管接連辭職。最終,海正藥業與輝瑞之間的“聯姻”在2017年解體。輝瑞方面將自身49%股權轉給了高瓴資本,徹底退出合資公司。
在此期間,海正藥業面臨的還有管理層動蕩的問題。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自2016年以來,海正藥業的人事變動相當頻繁,原副董事長、董秘、監事、高級副總裁等多個高位相繼離職,公司財務總監更是一年一換。
“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地方國資委,一直缺乏針對管理團隊的有效激勵機制。”寧遠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從股權結構來看,海正藥業的第一、二大股東分別為浙江海正集團、浙江省國貿集團,分別持股33.2%、8.96%。而2017年年報顯示,董事長白驊僅持有公司1.8萬股股票。
事實上,海正藥業方面早在2016年便推出了針對高管及核心員工進行定增的激勵計劃,擬募資9.4億元,其中白驊擬認購1.3億元。該項定增方案直至2018年5月才獲得證監會受理。而此時白驊突然離職,定增激勵的方案或再生變數。
研發追趕
事實上,白驊很早就意識到了原料藥企向制劑轉型的必然性。
而真正確立下明晰戰略是在2011年,海正藥業提出三大轉型:從原料藥向制劑轉型,從化學藥向生物藥轉型,從仿制藥向創新藥轉型。
自2011年起,海正藥業在研發上持續加大投入。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統計發現,2011–2014年,海正藥業的研發投入從2.02億元增加至5.58億元;而2015–2017年,海正藥業的研發投入保持在8.28億元、7.75億元、8.44億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9.41%、7.96%、7.99%。
“在國內上市藥企中,海正的研發投入金額和比例都算是第一梯隊的。”寧遠向記者指出,“海正藥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其并不亞于其他藥企,但前期的研發重心放在了改進工藝上,錯失了一些時間;另一方面,在制劑研發管線上,涉及的分子領域非常分散,不夠清晰和聚焦,導致研發效率不夠高。”
所幸多年高額投入下來,海正藥業在抗腫瘤、自身免疫、降糖、抗感染等領域儲備了豐富的產品管線。在自身免疫疾病領域,依納西普類似藥(安佰諾)已經獲批上市,阿達木單抗類似藥已經申報上市,英夫利昔單抗類似藥已處于三期臨床階段。
抗腫瘤領域,研發進度較快的D-20單抗和HER-2單抗均已進入三期臨床階段。除此之外,海正藥業還布局了三個三代胰島素,門冬胰島素和甘精胰島素也均到了臨床三期。
“雖然時間上慢了一些,但豐富的在研產品儲備給海正打下了不錯的底子。接下來如何做好銷售,理順管理層激勵機制,如何在折舊和研發投入壓力下增加盈利,是擺在繼任接班團隊面前的大課題。”寧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