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求全國化擴張的重慶新大正物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大正”) 9月下旬披露招股說明書,擬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主承銷商是長江證券。
逾八成收入來自重慶市
中國網財經記者梳理新大正的招股書發現,與多數物業公司類似,新大正對規模擴張有著強烈的渴求。據披露,新大正計劃通過IPO募集資金約5億元,其中6940萬元用于物業業務拓展,占募資總額的12%。具體計劃是4年內完成包括北上廣等在內的20座省級城市的開發,項目投資回收期為7.01年。
在新大正計劃擴張的背后,是公司目前物業管理服務區域主要集中于重慶地區的現狀。招股書顯示,2015-2017年,新大正在重慶市實現的收入分別為4.65億元、5.45億元和6.53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8.84%、87.77%和85.09%。新大正明確提到,一旦出現重慶市競爭加劇、業務規模飽和或地區政府政策及經營環境出現不利變化時,將會對公司經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不過,對于物業公司異地擴張舉動,業內并非都持“看好”態度。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認為,由于各地消費習慣、消費理念不同,一個區域里模式如果簡單復制可能會水土不服。其次,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資金和高級別的管理人員是否能及時跟上,都頗為重要。
3年遭遇24次行政處罰
全國化擴張可能會遭遇“水土不服”的新正大,A股IPO進程也可能不會一帆風順。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采訪時直言“可能會遇到不少困難”。
新大正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5-2017年,公司及子公司共遭遇了24次行政處罰,其中9起來自稅務部門,15次因消防違規。此外,截至招股書簽署日,新大正以及其子公司涉及的重大訴訟有9起,其中作為被告、尚未審結的訴訟案件共計5起,4起為勞動爭議糾紛,一起涉及財產損害賠償糾紛。
中國網財經記者從天眼查查詢得知,自2015年以來,新大正共涉及663個法律訴訟信息(包括一審、二審等),案由多數是物業服務合同糾紛,其次還有福利待遇糾紛、追索勞動報酬糾紛及廣告合同糾紛等。
雖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一些瑕疵,但這并未妨礙新大正業績穩步增長。2015-2017年,新大正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25億元、6.22億元和7.68億元,實現凈利潤4673.48萬元、6164.75萬元和7133.78萬元。
現金收款占比較大
值得注意的是,新大正現金收款比例較大,2015-2017年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5.79%、13.57%和9.21%。對此,新大正表示,這主要是部分客戶支付習慣難以改變所造成的,實際上公司已經制定嚴格的庫存現金管理制度以規范日常業務中的現金收付行為,并與銀行合作在住宅小區、商業門市項目上推廣安裝POS機。
一投行人士告訴中國網財經記者,由于個人卡代收貨款和現金收款容易導致IPO企業現金流“失真”,發審委IPO審核過程中一直十分關注現金和個人卡收款的問題。據了解,2017年6月,仲景大廚房、湖北威爾曼制藥等公司上會時,均曾因為存在大量的現金交易和員工卡個人代收銷售款等問題遭到發審委否決;金丹科技也因存在向農戶個人或經紀人現金采購和出納人員網銀轉賬的方式采購原材料,而被發審委重點詢問。
中國網財經記者還注意到,報告期內新大正關聯交易增長較快。其中經常性關聯交易包括向關聯方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和向關聯方采購商品或接受勞務,而后者2017年的交易金額為7617.12萬元,與2015年度的204.85萬元相比增長了36倍。另外,新大正與公司董事長王宣發生過6次資金拆借,不過時間主要集中于2015年,累計涉及金額約3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