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聯股份、重慶百貨、王府井等以百貨為主業的大型零售企業相繼發布了2018年上半年財務報告。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大部分百貨企業遭遇了營收增長乏力、利潤下滑局面,整個行業自去年以來形成的復蘇態勢令人擔憂。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蘇有余此前對媒體表示,目前,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成本仍存在上升加大壓力,全渠道建設成效不明顯,轉變經營模式困難重重等問題,轉型有待系統變革。
資料顯示,2012-2016年期間百貨行業整體呈下滑趨勢,行業平均復合增長率為-2.4%,但去年以來,百貨行業出現一些回升轉好跡象。商務部發布《2017年-2018年中國零售業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百貨零售企業發展情況明顯好轉,零售額、主營業務利潤分別比2016年增長9.10%和2.32%,增幅比2016年有較大增長。但從各百貨企業發布的半年報看,情況并不樂觀。
8月28日,上半年營收規模排名第1位的百聯股份發布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248 億元,同比增長0.81%。而排名第10位的歐亞集團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76億元,同比增長13.91%。此外,在已公布半年報的百貨公司中,營收規模排名2到8位的重慶百貨、王府井、大商股份、豫園商場、天虹股份、鄂武商A、供銷大集、南京新百等,上半年營收增幅分別為6.78%、3.04%、-7.58%、7.67%、6.02%、0.01%、-17.02%、9.21%,增速均未超過10%。
中國網財經梳理還發現,今年上半年虧損的百貨企業數量也有增加。其中,南京新百為上半年百貨企業中虧損最為嚴重的企業,凈利潤為-15.93億,較去年同期下滑1895.68%。但其公司公告稱,“報告期內,公司利潤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旗下英國百貨資產的三家經營主體將進入破產清算,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減值金額約18.4億。”
另外,津勸業已連續7個季度凈利潤陷入虧損,上半年虧損7637萬元。其在公告中稱,“市場外部形勢嚴峻,傳統百貨同質化競爭嚴重,商業體不可替代性相對較弱,導致人氣流失,同時由于行業低谷期品牌公司紛紛采取關閉虧損店鋪方式收縮轉型以降低經營風險,導致一部分品牌流失,因此公司業績承受著重壓。”
沈陽商業城情況相似,公司上半年歸屬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為-5438萬元。其在公告中稱,“公司所處的遼寧及沈陽區域內零售企業都面臨著行業發展滯緩、各要素成本增加、利潤空間不斷壓縮的現狀,企業經營環境日趨嚴峻。”
業內認為,業績虧損的背后,折射出的傳統百貨公司目前面臨多重困境。隨著零售業線上線下融合的趨勢,百貨業的未來或許還有更多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