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A股銀行在近兩年進行了擴容,但遠遠不能滿足內地中小銀行的融資需求,久等未果之后,港股成為內地中資銀行尋求資本充足補充的較快路徑之一。2015~2018年以來,每年均有3家內地城商行、農商行登陸港股。
當前港股已有25家內地銀行,除去“A+H”的中農工建交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和招商、民生、中信等3家股份制銀行,港股目前還有17家內地銀行股,分別是郵儲銀行(港股01658)和16家地方銀行。
《投資者報》以這17家目前僅在港股上市的銀行為考察藍本,綜合資產規模、營收、凈利潤等指標發現,今年上半年,港股內地銀行業績分化明顯,今年港股上市的九江銀行(港股06190)以52.5%的凈利潤增幅名冠同業,同省的江西銀行(港股01916)以40%的凈利潤增幅位居第二;另一方面,九臺農商行、盛京銀行(港股02066)以及哈爾濱銀行(港股06138)3家東北地區的銀行上半年凈利潤增幅則為負數。
對此,某城商行相關負責人對《投資者報》記者說,中小銀行受區域經濟影響較大,基礎相對薄弱,也不如股份制銀行靈活,轉型相對較難。
次新股沖勁十足
相比過去兩年,今年銀行業整體縮表趨勢并不明顯,上半年港股內地銀行資產排名并無變化,資產增幅趨于穩定,漲幅不大。報告期內,僅有4家銀行資產規模增速超過5%,具體來看,江西銀行、九江銀行、浙商銀行(港股02016)以及徽商銀行(港股03698)今年上半年資產規模增幅分別為9.21%、6.3%、6.21%及5.19%。同期包括九臺農商行、天津銀行(港股01578)、盛京銀行和青島銀行(港股03866)四家銀行進行了縮表,資產規模增長為負數,其余各家銀行在0-5%之間低速增長。
隨著資產端結構調整,縮表并不奇怪。盛京銀行就宣稱,今年上半年其以“存款立行”的理念,加快資產結構調整,回歸銀行本源。
聯訊證券分析師李奇霖撰文稱,通道、非標受限,“資產池”面臨清理,凈值化和結構性存款需要學習,不良上升需要處理,利率市場化下銀行的監管陣痛來得猝不及防。
在營收與凈利潤方面,次新股沖勁十足。今年7月10日上市的九江銀行上半年營收賺得34.96億元,同比增長32.1%,凈利潤為10.36%,同比增長52.5%;6月26日,登陸港股的江西銀行今年上半年取得營收53.37億元,同比增長22.35%,凈利潤為15.75億元,同比增長了四成;此外,去年中旬上市的廣州農商行同樣取得高速增長,上半年營收為81.75億元,同比增長30.89%,凈利潤為33.22億元,同比增長26.68%。
對于業績增長迅速的原因,九江銀行在年報中闡述,2018年上半年,該行利息收入為67.62億元,同比增長21%,收入增長主要由于生息資產余額及平均資產收益率的增長。此外,從年報數據可知,今年上半年,九江銀行在投資證券方面取得突破,取得12.08億元的收益,同比去年此項為虧損1.09億元,成為貢獻業績的主要項目之一。
營收與凈利潤同比出現下降的銀行有3家,分別為九臺農商行、哈爾濱銀行、盛京銀行。
引人注意的是,郵儲銀行上半年表現優秀,今年上半年該行營收為1324億元,同比增長近25%,凈利潤達到325億元,同比增幅22.3%。郵儲銀行方面宣稱,隨著市場環境和監管變化,不斷優化資產配置,客戶貸款凈額占資產總額的41.94%,較上年末增加2.64個百分點;金額投資占資產總額的33.78%,較上年末下降1.36個百分點;現金及存放銀行款項占資產總額的13.57%;存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金額資產占資產總額的9.12%。不過,公開資料顯示,郵儲銀行由于歷史原因,存款占比高達90.22%。
資本充足率仍告急
繞道去港股也并非能夠滿足資本金的需求,一方面是港股投資者對內地銀行的認可程度并不高,多家銀行曾經面臨“破發”的尷尬境地,募資能力并不強;另一方面,在資金驅動模式之下,銀行資本充足率消耗迅速。
作為衡量銀行發展潛力的指標,資本充足率水平對銀行尤為重要。上半年港股除甘肅銀行(港股02139)、江西銀行等次新股資本充足率稍好之外,其他銀行都呈下降態勢。以盛京銀行為例,其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62%,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62%,資本充足率為12.28%,分別較年初下降0.42個百分點、0.42個百分點以及0.57個百分點;中原銀行(港股01216)則消耗更多,該行上半年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74%、10.75%、11.59%,分別較上年末減少1.41個百分點、1.41個百分點、1.56個百分點。
根據銀監會資本新規過渡期安排,到2018年年底,系統性重要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及資本充足率要分別達到8.5%、9.5%和11.5%,非系統性重要銀行則要分別達到7.5%、8.5%和10.5%。
為此,不少銀行開始未雨綢繆,積極籌備“回A”計劃。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已有包括徽商銀行、哈爾濱銀行、青島銀行、浙商銀行、鄭州銀行(港股06196)、重慶農商行、重慶銀行(港股01963)以及廣州農商行等多家銀行宣布“回A”計劃。
不過從當前A股銀行排隊情況看,A股上市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實際遠水解不了近渴,今年3月,銀監會、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意見》,支持銀行補充資本工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