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去杠桿背景下,中小銀行面臨資本不足的壓力,紛紛尋求上市“補血”之路。近日,瀘州市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瀘州銀行”)向港交所遞交上市預披露文件。近幾年間,瀘州銀行資產規模保持較快增長,不過快速擴張對資本的消耗已經顯現,該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連續三年下滑,同時,房地產業的貸款占比連續上升,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該行房地產領域信貸規模已達到公司貸款兩成以上,引起市場關注。
提交港股IPO招股書
四川省上市銀行隊伍有望再添一員。8月31日,瀘州銀行向港交所遞交了IPO招股書。這是繼成都銀行后,四川省第二家向資本市場進軍的銀行。
和多數中小銀行一樣,瀘州銀行經歷了城信社、農信社的改制歷程。招股書顯示,1997年9月,瀘州銀行由8家城市信用社和2家農村信用社改制設立,經過多次增資擴股,截至2018年4月注冊資本增至16.37億元。截至2018年6月末,該行下設覆蓋瀘州所有縣區的25家支行以及1家位于成都的分行。
數據顯示,近年來,瀘州銀行保持快速增長。該行的總資產由2015年的317.636億元增至2017年末的708.7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9.4%,截至2018年6月末進一步增加至745.55億元。
從業績表現來看,瀘州銀行凈利潤增速在回暖。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該行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77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0.65%,較2017年14.1%的增速有了明顯增長。
不過,瀘州銀行營業收入的增速卻在減緩。2018年上半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為8.39億元,同比增長9.07%。而該行2016年、2017年全年的營收增速分別達到38.7%、28.5%。
信貸投向傾斜房地產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在房地產調控政策高壓持續的階段,該行貸款投放明顯向房地產行業傾斜。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6月末,該行的公司貸款為187.52億元,占客戶貸款總額的77.2%;投向房地產業的貸款為41.79億元,占公司貸款總額的22.3%,在這一比例較去年底的17.4%增長了4.9個百分點。金額方面,截至2017年底時,該行房地產業的貸款總數僅為20.79億元,相當于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一倍。不過,瀘州銀行在招股書中表示,房地產業并未產生不良。
個人客戶貸款中,截至2018年6月30日,該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為23.83億元,占個人貸款總額的44.4%。與此同時,瀘州銀行前十大單一借款人中,有兩名客戶來自房地產行業,借款總額高達10.17億元,占資本凈額17.1%;同時,前十大單一集團客戶中,房地產業集團有3家,授信總額度占比為24.7%。
首創證券研究所所長王劍輝分析稱,貸款集中度高是國內中小銀行普遍存在的問題,因為越是中小地區商戶或者大客戶的數量就越少。房地產占比較高也是多數新興城市的一個通病,評判風險是否存在,要看貸款主要的期限,如果貸款都集中在2015-2016年之間,則有很大風險,因為當時房地產泡沫處在比較集中的階段。
資本充足率承壓
在瀘州銀行迅猛擴張時,該行的資本充足率面臨的壓力已經有所顯現。數據顯示,2015-2016年,瀘州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8.58%、13.62%。2017年,該行發行10年期1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用于補充資本,因此,2017年度該行資本充足率回升至13.69%。但2018年6月末這一數據進一步下降至12.19%。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連續三年下滑,均由2015年的17.52%一路下滑至2018年6月末的9.35%。
在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劉澄看來,銀行資產規模增長過快,如果質量沒有同步跟上去,或者在貸款過度增長中放棄了相應的風險管控,可能帶來質量的下降,給銀行未來收益帶來不確定性,因此瀘州銀行應適當地調整資產負債的結構,減緩資產的增長速度。同時,要補充資本金,尤其是補充核心資本金,以滿足監管機構對資本充足的要求。
“瀘州銀行上市,投資者提出質疑的主要是風險問題,包括貸款的行業風險、貸款的區域風險、資產的管理速度、資產質量風險等等問題。”他進一步補充到,如果瀘州銀行能夠很好地進行資產結構的平衡,能夠降低銀行的風險、掃除上市的障礙。
對于房地產行業貸款占比明顯提高、資本充足率下滑等不利因素是否對上市有影響及如何應對改善,北京商報記者向瀘州銀行發送采訪提綱,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記者 崔啟斌 實習記者 吳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