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Ah Ah你是我的寶貝,想你的滋味隱隱作祟。”“我想邀請你坐上我的野摩托,我愿意帶你喝酒吃肉再唱歌。”這些歌詞分別出自網絡流行歌曲《黑桃A》和《野摩托》。
近期,部分幼兒教育從業者以此為背景音樂,帶領小朋友們學習唱跳的視頻引發關注。今年11月,因家長投訴,“西安一幼兒園教成人口水歌《黑桃A》”的話題登上熱搜,繼而引發“幼兒園教成人口水歌合適嗎”的熱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某幼兒園在網上分享小朋友唱跳《黑桃A》視頻。圖/網絡截圖
“現在是沒有兒歌了嗎”“蹦迪也從娃娃抓起嗎”“從小就培育網紅嗎”“只能說幼師的文化水平和招聘要求太低了”……一些家長和網友表達了對此現象的擔憂和不滿。另有聲音表示,不僅歌詞,很多與之配套的舞蹈動作,是否適應幼兒的身體成長,也須經過專業論證,而非任意選擇。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兩只老虎》《找朋友》《小燕子》《種太陽》《魯冰花》……曾經那些朗朗上口的兒歌消逝了嗎?幼兒園為什么會出現教學或引用網絡(成人)歌曲的現象?口水化的歌曲是否會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造成影響?當今的小朋友們需要什么樣的兒歌?
針對這些問題,新京報記者專訪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夏婧。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夏婧。受訪者供圖
網絡歌曲在孩子中流行源于社會環境影響及社交需要
新京報:近日,以《黑桃A》為例,一些幼兒園老師教小朋友唱跳網絡歌曲的行為引發爭議,你是否關注到這一現象?
夏婧:肯定是有關注的,我在今年八月份開始寫一本當代的家庭教育書籍,其中有一章,就叫“孤勇者現象”。希望透過兒童廣泛傳唱《孤勇者》等流行歌曲的現象,來思考學校和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有什么缺失、應該如何改進,以及在家庭中我們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新京報:為什么這些網絡歌曲會在孩子中流行開來?
夏婧:我覺得有幾個主要的原因。一是社會原因,孩子有很多的機會接觸到這些歌曲,比如說到一些公眾場合(餐廳、超市等),也包括一些兒童活動的地方能聽到。
另外在家庭當中,爸爸媽媽刷短視頻的時候,這些歌曲也經常出現,讓孩子們有所吸收。
還有一點就是在幼兒園里面,有些老師會播放這些歌曲,帶著孩子做操或者進行其他戶外活動。現在很多幼兒園會請一些園外的體智能老師給孩子們上體育等課程,這些體智能老師常用的,也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些網絡歌曲,因為它們的節奏可能比較適合兒童做一些律動或舞蹈動作。
體智能老師教學《野摩托》短視頻。圖/網絡截圖
孩子們接觸的比較多,然后在同伴之間傳唱,大家都會唱的網絡歌曲其實也有一種社交中介的作用。所以,這就從社會環境的影響發展為了社交的需要。
新京報:有家長和網友認為,歌詞低俗、舞蹈動作不雅的網絡歌曲不應該被引進校園,是哪些原因導致幼兒教師(以及一些家長)選擇教小朋友們學習這類歌曲?
夏婧:一方面,可能是老師和家長認為這些歌曲的曲調、韻律和節奏,比較適合在某些情境中讓孩子去使用。因為這些歌曲往往都配有一些舞蹈動作,也比較容易上手,小朋友覺得很開心,跟著蹦蹦跳跳。但是,如果不去甄別這些歌曲,比如歌詞的內涵(實際上里面有很多東西并不適合兒童),就容易出現庸俗化的情況。
另一方面,很多家長,包括幼兒園老師,在音樂素養方面,比較缺乏對于多元化的音樂元素的認知。可能接觸的比較少,所以他們就認為既有的東西是適合孩子的,沒有選擇也就沒有鑒別。比如,有的人缺乏古典音樂的啟蒙和熏陶,那在他們的意識和認識范疇之內,就不知道也欣賞不了優質的古典音樂;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很難延伸出適合孩子的音樂形式。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應給他們提供多元的審美體驗
新京報:也有一些觀點認為,幼兒聽不懂歌詞,只是喜歡跟著網絡歌曲歡快的節奏跳動,過分擔憂和抵制屬于小題大做,你怎么看?
夏婧:我個人不太贊成在幼兒園或者在家庭中給孩子聽這些,網絡歌曲傳遞的很多內容是錯誤的、不健康的、不積極的,雖然說孩子不一定能夠全部記住或者理解這些歌詞,但長時間的熏陶,會對他們的認知產生影響。
人的價值觀,其實在童年時期就開始逐漸奠基和形成,如果我們在這個階段給孩子打下不好的基礎,會有一些錯誤導向,這樣的環境顯然不利于孩子成長。很多人說孩子是一張白紙,其實并不是,他們自己天然有著非常強大的學習力,以及發展潛質。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不斷跟周圍互動,環境中的一點一滴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他們會據此結合、生成自己的價值觀。
所以,如果小朋友每天聽到的都是《黑桃A》,那孩子所憧憬的,或者說對他們產生最深刻影響的,就會是這樣一些東西。
因為音樂教育不單單涉及藝術素養,更為重要的是一種審美品位,包括對真善美的認知,還有音樂對人的情操陶冶;或者說,它就是一種自我提升和修為。
審美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從根本上來說,它也包括一個人道德和價值觀的形成。幼兒教育(早期教育)對一個人的發展具有根基性,我們說童蒙養正,因此要重視環境因素,不能因為網絡歌曲、成人歌曲具有某些方面適宜的特質,就忽略了潛在的消極影響。有可能,有些東西在當下表現不出來,但實際上已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扎根。因為小孩是不成熟的,也沒有辨別力和判斷力,他們會全盤吸收,容易埋下一些不好的種子。
的確,這些網絡歌曲的曲調歡快,比較適合孩子晨間活動或者集體做操,但一定要對歌詞進行改編和重新制作,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要思考怎樣使得歌曲既適合孩子的生活,又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而且能夠對孩子的審美、倫理方面產生比較好的啟蒙效果。當然,這對改編者本身的素養要求比較高。
所以我覺得大家對于這個問題的關注,不是小題大做,更多是對現在網絡上一些內容(音樂、文字等)的反思,并不是所有東西都要全盤暴露在孩子的世界當中,也不是什么東西都能夠在幼兒園播放。而且,這個時候孩子的發展,處于道德的他律期,生活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權威人物,一個是家長,一個是老師,孩子們會更多以他們主動輸入的東西作為一種參照,認為這些東西就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是應該去學習和吸取的。
這種反思非常有必要,這不是杞人憂天,恰恰是在防患于未然,不單是值得家長和老師,也值得全社會警醒。我們怎樣通過共同的力量,給孩子營造一個更加美好的、高尚的成長沃土。
新京報:在你看來,當代值得兒童傳唱的歌曲應該是怎樣的?
夏婧:我覺得值得兒童傳唱的曲目,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曲調和曲風非常適合兒童的欣賞水平;歌詞描述的意境,傳遞的價值一定是積極和健康的,包括上升到道德和人格的層面。第二,具有多元性,在學前兒童階段,音樂教育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讓孩子體會到美、感受到藝術。比如古典音樂和校園音樂,或者革命歌曲,傳統音樂的形式、特質都不一樣,但要讓孩子去體會與感受。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才可以說孩子對哪些方面是特別喜歡的、希望以后長期關注的,或者哪些東西對他們能夠產生更大的影響。如果小朋友們接觸的都只是那些單一的東西,那就建立不了自己的審美,或者說他們在開始的時候就被剝奪了選擇的權利。
如果在這個階段能夠給孩子一些比較好的音樂熏陶,也不一定是兒歌,他們就會受到比較良好的藝術素養的啟蒙;會讓人格更健康,心靈更加豐富柔軟,有比較高尚的審美,建立起比較穩定的認知;而不是每天都生活在審美低俗的環境當中。這對孩子的終身發展比較好。
當然,并不是說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完全真空的環境,這誰也做不到,也沒有必要,但家長和老師也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力,提供更多的好的審美體驗,比如帶孩子聽音樂會、歌劇,看兒童劇等等。因為孩子的發展,是需要經驗性和活動性的。
新京報:是否有推薦的歌單?
夏婧:其實我們有很多優秀的經典的兒童歌曲,像《讓我們蕩起雙槳》《小白船》《蘭花草》,還有《蝸牛和黃鸝鳥》《小小少年》等,以及一些具有現代氣息的歌曲諸如《北京歡迎你》,都非常適合孩子,我們要讓小朋友有多元的體驗。
以《讓我們蕩起雙槳》為例,為什么能傳唱這么多年?它曲調優美,歌詞健康,有意境,營造的是非常活潑、充滿向往的精神環境,會在孩子心里埋下美好的種子。相反,現在一些網絡歌曲里面的不健康歌詞,肯定是需要杜絕的。
嘗試做幼兒歌曲庫,讓幼師有更多音樂審美啟蒙
新京報:你認為當今的兒歌教學實踐中,在教師培養方面有哪些問題值得關注?
夏婧:對于孩子的音樂教育,還有藝術教育來說,第一要關注幼兒教師的培養。在師范教育中,我們也都在做著讓未來幼師能夠有更多的關于音樂審美的啟蒙和體驗,更好去了解孩子的工作。像我們學院也有老師從事音樂教育,他們在嘗試做幼兒歌曲庫,我覺得非常好。
如果老師的審美都不行,只知道《黑桃A》《野摩托》,那到了幼兒園以后,可以提供給孩子的顯然也只有這些東西。作為教師來說,不管是師范生還是幼兒教師,所承擔的是教育職責,個人喜好和工作對象還是要區分清楚。為人師表應該要有職業承諾和專業性。
此外,在當前幼兒教師培訓的過程中,比如國培和省培,也要加強幼兒教師音樂素養的形成和獲得,包括前面說到的哪些是適合兒童的歌曲、對歌曲審美意境的分析,以及可以依據歌曲開展什么樣的活動。實際上,歌曲除了它的律動可以帶動兒童操、舞蹈等,能延伸出來的活動也非常多。比如聽了《讓我們蕩起雙槳》,可以看一看北海公園的圖片,一起畫畫,一起講劃船的故事等等,所以它是多元化的。那么,我們的老師能不能根據歌曲內容來做一些跟孩子的經驗相結合的活動性設計?這是專業素養的重要方面之一。
新京報:家長如何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夏婧:對家長來說,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意識到對學前階段孩子的藝術素養啟蒙,其核心是讓孩子感受和體驗生活中的藝術作品的美,而不是單單送孩子去上一些音樂、舞蹈、鋼琴的培訓班。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種成人化的、不利于孩子的東西,盡量不要暴露和展現在孩子面前,可以基于好的音樂作品開展一些家庭活動。
新京報:除幼兒園、學校、家庭之外,還需哪些方面的助力?
夏婧:公眾媒體能不能有更多的渠道,給孩子提供更多的資源。一些少兒頻道或者兒童節目,即使內容經過了基本的審查,也應該包含審美和教育價值。
總之,這需要全社會的合力來共同營造。兒童教育是非常專業和非常系統的工程,一點不能馬虎,不能說因為孩子小,或者認為和學習沒有關系,很多方面就忽略了。實際上它涉及點點滴滴,放大來說,它關系著中華民族整體審美素養的提升。因為如果在幼兒階段,孩子能夠擁有高水準的、多元化的審美體驗,成年以后,低俗化的東西就進不了他們的視野;或者說會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完全沉迷其中。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呼吁音樂工作者們(教授、詞曲作家等),多發揮專業力量,創作出更多有益于孩子的作品。此外,在社會層面,還應該有其他專業人士加入詞曲創作的隊伍中來,包括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等,這樣才能生成更多的好作品。
好作品既具有時代性,又跟現在兒童的生活結合起來,同時又非常優美,那何樂而不為呢?有時候我也在想,為什么我們今天一說到優秀的兒童歌曲,聯想到的都是《讓我們蕩起雙槳》《小小少年》《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那就是如今的經典作品太少了,我們要好好努力。
新京報記者 羅艷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