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24日正式開考。在近年持續不減的考研熱中,許多人關注到這樣一個現象:“逆向考研”,即“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畢業生報考“雙非”高校(非一流大學、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研究生。隨著近年來考研競爭愈發激烈,“逆向考研”有增多趨勢。以常州大學為例,在今年入學的2022級1615名碩士研究生新生中,來自“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新生有73人,其中不乏南京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畢業生。此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高校紛紛披露了“逆向考研”數據。從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報名情況看,選擇“逆向考研”的考生也不在少數。“逆向考研”緣何出現?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
考生更加務實,
【資料圖】
從“挑學校”到“挑學科”
在揚州大學臨床獸醫專業研一新生中,成都姑娘鐘婧怡的考研經歷有些特別。本科就讀于“雙一流”高校四川農業大學的她,最終選擇保送揚州大學。“之前我做過攻略,揚州大學‘獸醫學’在全國的排名數一數二,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秀梵教授也在這所大學任教,這讓我心生向往。”
“逆向考研”從一定程度來說是順應內心、理性從容的體現。經歷過兩次考研的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研一學生于中正對此深有體會。“第一次考研失敗,一是因為準備不充分,二是對自己成績過于自信。”考研首戰,本科就讀于山西大學的于中正將目標定為浙江大學,盡管成績超過當年理科考研國家線60多分,但因為報考專業競爭激烈,錄取分數線相較往年大幅上漲,他最終無奈落榜。
考研首戰出師不利,是重整旗鼓再戰還是退后一步與自己和解?于中正選擇了后者。“首戰落榜讓我長了教訓,考研‘二戰’備考期間我重新定位考研目標學校,從實際出發,既緩解了考研‘二戰’的巨大壓力,也兼顧到地域環境、科研方向、未來就業等多方面因素。”于中正說,南京工業大學的化學學科進入ESI綜合排名全球前1‰,學科實力強勁加上高就業率等多方面因素最終讓他選擇報考。“經歷過一次失敗,覺得‘考得上比考得好更重要’。如果為了進‘雙一流’高校,不惜考研‘二戰’‘三戰’,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學歷內卷。”
“不單純為了追求名校身份去考研,而是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學校和適合的專業,也許會更有助于未來發展。”在鐘婧怡看來,揚州是一座很有文化的城市,地處長三角,未來可能有更多的機遇。“說心理沒有落差是不可能的,但褪去了名校的所謂‘光環’,我更愿意靜下來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盡管生長于遼寧丹東,但于中正的心中一直有個“江南夢”。考研對他而言,不僅僅是一次升學,更是對未來生活與工作地點的選擇。
適合才是王道,
“沖力”不足“穩一穩”
教育部官網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有457萬人考研,而院校的計劃招生人數約為110萬人。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面對激烈的考研競爭壓力,不少考生主動轉變思路,江蘇海洋大學藥學專業的研一新生卞樂便是其中之一。10年前,卞樂從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今年她再次踏入了校園。
談及“逆向考研”的初衷,卞樂說,自己現在正在連云港灌南一家醫療機構工作,有家庭有孩子,考研的時候更注重務實。卞樂認為,畢業拿到碩士學位,對自己的工作也會有很大幫助。
“現在考研的競爭很激烈,我首先要選擇相對來說難度小一點的學校,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卞樂告訴記者,藥學相關知識更新很快,考上研究生再次返回校園,可以用更嚴謹的邏輯思維準備課題,同時查閱國內外文獻、進行實驗設計也更加方便,能夠更加系統地學習一些最新的理論知識。“這是終身學習思想的體現。”
和卞樂一樣,經過三年工作“錘煉”,本科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張晨曄辭去工作,重回校園,跨專業考入家鄉常州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原本嘗試過繼續朝本科專業方向發展,但我漸漸發現自己最喜歡的還是音樂。雖然從小就學習鋼琴,但因為之前沒有在本科期間專業系統地學習,有時也力不從心,但我想要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張晨曄表示,在考研報考階段,學校的排名并非自己主要考慮的因素,考研一方面是想在專業上進一步深造,在文憑上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針對自己目前的情況,報考常大能夠更快實現自己的考研目標。“從‘業余音樂愛好者’變成更專業的人士,相信研究生教育可以給予我今后人生更多選擇的機會,也讓我的成長多一個維度。”
打破“唯名校論”,
成長成才是關鍵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而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逆向考研’現象頻頻引發熱議,實際上,這是考生在面對激烈的考研競爭,更加理性思考、主動應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結果。”江蘇師范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王本賢告訴記者,盡管“雙一流”高校有著多方面優勢,但如今不少普通高校在走“專、特、精”的路線,跟名校的同類學科相比實力不容小覷。“更多人選擇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明顯、與自己科研志趣相對匹配的普通高校,同樣有利于打破‘身份附加’所帶來的‘名校辦學資源虹吸’,促進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
揚州大學研究生院招生辦公室主任宋寬分析,很多學生更看重學校的學科平臺優勢,盡管有些并非“雙一流”建設高校,但是學校的某些學科或許在全國排名更為靠前,影響力較大,或是某一學科的某些導師學術影響力較大、全國知名度較高,對學生具有報考吸引力。“此外,高校所在的城市、就業環境、招生力度等眾多因素也影響著學生的選擇。”
“逆向考研”無疑是對傳統考研觀念的一次挑戰,但非“雙一流”建設高校也可具備較高的教學質量和能力,直接將學校和個人能力掛鉤是不科學的。“任何一個研究生培養單位,其學術資源都足以滿足優秀學生的成長需求,關鍵在于研究生如何從中汲取營養。條條大道通羅馬,成長成才是關鍵。”在王本賢看來,質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線。不管是“雙一流”高校,還是普通高校,研究生“嚴進嚴出”是一致的要求。
編輯: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