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對于相當部分的本科生來說,已經屬于標配了。其中絕大部分考研的學生并非有志于科研和學術,而是為了增加就業的競爭力。
985,211名校的學生,固然希望能夠再進一步,拿到名校的碩士文憑,而一些本科專業不是很理想,或者是雙非學校的學生,更是希望通過考研來逆天改命。
這個現象造成了考研人數歷年快速上升,今年已經超過了400萬人,和高考復讀一樣,考研同樣不乏二戰,三戰甚至四戰的學生。
高考出現過復讀10多年,只為了考上自己心目中名校的學生,考研也一樣,有一位考生,考了14年,連續7次落榜,在41歲的第8次考研中,終于上岸。
4月8日。江西師范大學軟件學院的2022年碩士研究生復試結果公示,41歲的單良在擬錄取名單中排名第一,歷經8次考研,終于上岸了。
單良的考研道路相當坎坷,他從2009年第一次考研開始,參加過8次考研,歷經14年,
其中的甘苦真是一言難盡。
單良的起點比很多人要低,2004年,他從天津工業大學計算機網絡技術專科畢業后,進入了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工作。
在學校圖書館工作期間,單良很快就發現自己學歷不夠,幾乎沒有機會得到轉正,要改變這個結果,唯一的辦法就是考研。
專科學歷考研難度太大,于是單良報考了南開大學成人本科,先通過專升本的方式提升學歷。并在2006年3月進入南開大學計算機科學和技術專業學習。
正當他全力準備考研時,他父親突發重病,雖然經過搶救后沒有了生命危險,但病情一直反復,這意味著他父親必須一直有人照顧。
單良是獨生子女,家里并沒有兄弟姐妹幫忙,所有的一切都落在他和他媽媽身上,一邊要照顧病人,一邊要正常工作,還不能荒廢學業,這根本無法兼顧。
于是,他只能放棄圖書館這份工作,專心來照顧父親。期間,他在墻上貼滿了復習資料,邊學習,邊照顧病重的父親。
盡管他非常的努力,然而大專生的底子確實沒有任何的優勢,僅僅高數一門就讓他學得非常吃力,有的知識點甚至完全沒有頭緒。
2009年是單良第一次考研,分數慘不忍睹,政治55分,英語60分,數學18分,專業課38分,幾乎任何一門都處于墊底的位置。
隨后,他又先后參加了2011和2013年的考研,均慘敗而歸。2013年,單良的父親再次病重,而家里已經先后花完了30多萬的積蓄,還欠了不少債。
單良為了分擔家里的經濟壓力,不得已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他先后做過加油工,地鐵保安,小區門衛等工作,最終選擇了賣菜,這個能掙更多的錢來貼補家用。
即使如此艱難,他也沒放棄過考研,他父親的病床邊,家里的臥室,書桌上,墻上到處頭貼滿了數學公式,英語句子,他只要一有時間就開始復習。
今年是他第8次考研,7次鎩羽而歸的他終于獲得了成功,江西師范大學軟件學院2022年碩士研究生復試第一名的成績,就是他這些年努力的回報。
寫在最后:
應當承認,單良的天賦其實相當一般,甚至可以算是差。第一次考研,他的分數就足以說明一切,數學18分的成績,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天資。
然而,他鍥而不舍,始終堅持努力的行為確實很讓人傾佩,一般人很難在他這樣的環境中堅持下來,更不要說長達14年之久。
他的毅力和執著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也正是這份堅持才使得他最后達成了自己的心愿,雖然過程足夠坎坷,但好在最終還是圓夢了。
單良以后的路并不好走,41歲的他雖然考上了研究生,但無論是年齡還是天賦他沒有任何的優勢,科研這條路他大概率走不通。
事實上,單良讀研的目的也同樣不是為了科研,而是為了更好地就業,而41歲的年齡這個硬傷又使得這個問題變得極為復雜,他未來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考研固然是好事,任何時候想要多學一點東西都不是什么壞事。然而,為了就業讀研則必須考慮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讀研的時間成本。
單良的時間成本太大了,他的努力,堅持,和韌性確實讓人傾佩和感動,然而14年的時間成本足以壓垮一切。雖然從圓夢角度來說,他毫無疑問是成功者,他的故事也足夠勵志。但他未來的路真的好走嗎?14年的堅持又是否值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