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認證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的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發牢騷,他說:“非常不喜歡給研究生上課。跟本科生相比,他們差距很大,既沒有基礎,又沒有求知欲望,似乎只知道完成某些必修課程,修滿學分,順利畢業,找個工作。”這位教授還抱怨自己教的研究生,一問三不知,且不知道羞恥。有些學生知道怎么回答自己的提問,但不愿意表達,搞不清楚他們學到了什么程度,自己也不知道要講什么。
在評論中,很多人表達了對這件事的看法。有人認為:本科考上人大的,是真學霸,素質沒話說,不過研究生考上人大的,大部分不是人大的本科生,什么二本、三本的學生都有,素質肯定沒有那么好。也有人建議教授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方式,他們認為,少數人聽不進去是少數人不上進,多數人聽不進去,可能就是老師的講課方式和內容有問題,畢竟能考上人大研究生的,不會太差。還有人覺得當下研究生選拔機制出了問題,“絕大多數選拔出來的研究生都只會記筆記考試,其他什么都沒有”。
1)一流大學的研究生,真的比不上同校的本科生嗎?
“不喜歡給研究生上課,認為研究生跟本科生相比,差距很大”,這位人大教授只是把部分教授的心聲講了出來。事實上,不僅是高校教授,許多普通人也有類似的感覺:一流大學的研究生,比不上同校的本科生。于是就有了一種說法,叫做 “金本科,銀碩士,銅博士”。
一流大學的研究生,真的比不上同校的本科生嗎?人們之所以這么想,無非是更相信高考這個選拔制度。大家認為高考選拔出來的一流大學本科生,比通過研究生考試選拔出來的一流大學研究生更厲害。
從高考招錄比例看,只有極少數人能考上一流大學。數據統計,每年高考,只有約2%的考生能考上985大學,約6%的考生能考上“雙一流”大學,絕大多數考生只能進入“雙非”高校就讀;而研究生考試中,卻有很多“雙非”高校本科生考上了985大學研究生。
以安徽師范大學為例,該校生態與環境學院2021屆畢業生共152人,繼續深造人數85人,其中考上211(含985)高校、科研院所和出國人數占升研總數的63.5%,主要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南京大學、天津大學、廈門大學等學校。
安徽師范大學是地方管理的“雙非”院校,該校有相當數量的本科畢業生能考上中國科大、復旦大學等頂級名校研究生,說明一流大學的研究生的確有不少是來自普通大學的學生。
一流大學本科層次生源來源單一,都是各個高中學校最優秀的學生,但研究生層次生源來源比較復雜,有不少是來自“雙非”高校的本科生,甚至有一部分是來自民辦本科院校(原來的三本)的本科生。
從這個方面看,一流大學研究生比不上同校本科生,似乎有些道理。不過,我們發現,在一流大學,研究生的就業質量普遍高于本科生,既然就業單位和社會更認可研究生,那“研究生比不過同校本科生”的說法就不能成立了。
2)很多研究生,就是為了修學分才去上課的
我們要承認,當下的教育體制,確實是“以考為主”,考試要考的內容,學生們會認真去學;考試不考的內容,學生們的學習動力就會大大減弱。不少學生的求知欲,在大量的考試的刷題中被磨滅。而研究生們,被這種教育模式和評價模式折騰了至少16年,他們中的很多人,讀研不是為了求知,而是為了求職。讀研對他們來講就是為了找一份合適的工作,他們是為了修學分才去上課的,他們的主要精力其實放在提升自己的職場技能上。
抱著找工作的態度讀研,目的性和功利性就會變得非常強,對自己求職有幫助的知識,認真學;對自己求職沒有幫助的知識,就直接被忽略。
另外,研究生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可是很多研究生上的課程,與自己的研究方向幾乎沒有任何關系,學起來費勁且沒有用,就不愿意投入精力去學,他們把時間節省下來專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
很明顯,在某些教授的課堂上,研究生表現不如本科生,不是研究生素質不行,而是他們受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失去了聽課的意愿和興趣。
不過話說回來,培養本科生和培養研究生,方式肯定不一樣,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和給研究生上課,模式也應該不一樣。教授何不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教學方式,或許能收獲一些驚喜。
今日話題:一位二本學生考上985大學研究生,你會質疑他的能力嗎?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軼工坊